元旦前幾天,一凡跟梁麗雅散步回到梁麗雅家,梁麗雅要一凡陪同她去父母家參加她的一個堂兄的婚禮。

她說,擔心父母家裡的人問起她的婚姻,讓一凡假裝她的男人。

一凡說:“聽過假裝男朋友的,可沒聽說假裝男人的。”

梁麗雅說:“情況特殊,原來不是跟前夫快要辦婚禮了嗎?老家的人不知道,總以為我早已結婚了。家裡規矩又是這樣,嫁出去的女兒必須成雙成對來祝賀。”

一凡說:“還有這種規矩?第一次聽說,你不是忽悠我吧?”

梁麗雅看勸不太動一凡,生氣地說:“你就說個準話,去,還是不去?”

一凡說:“好好好,去去去,到時別被你媽上眼藥就行。我可受不了她老人家的白眼。”

梁麗雅說:“這個,你放心,我會跟爸媽通氣的,這樣他們也有面子。”

梁麗雅父母家是三角鎮的,堂兄的婚禮也在家裡舉辦,婚禮現場很是熱鬧。

一凡跟梁麗雅趕到她父母家時,看到她的母親在忙前忙後,看到梁麗雅帶著一凡也沒說什麼。

老家歌舞昇平,一派熱鬧的喜慶氣氛,家門口寬大的空坪上舞起麒麟舞。

梁麗雅說,這是老家的風俗。

麒麟在中國古代相傳是一種形態象鹿,而又有角的動物。是民間傳說中的神獸,是太平、吉祥的象徵。

在民間有“麒麟送子”的傳說,春聯中也有“麟趾呈祥”。由於麒麟是傳說中的一種趨吉避凶的吉祥神物,以前無論是祭祀祖宗,還是喬遷新居,或生小孩,娶媳婦等,都要舞麒麟來慶賀。

所以在古代,民間藝人多有將其傳說中的模樣,扎製成道具,以舞動作表演,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具有特色的民間動物舞蹈。

只見每隊大約20人左右,隨著嗩吶、鑼鼓樂聲翩翩起舞,麒麟搖頭擺尾,舐毛搔耳,上山、下山、出洞、採青、翻滾,很像一凡家中舞龍舞獅很是壯觀。

一凡特別注意到麒麟的“丁字步”,它總是有一隻前蹄抬著的,覺得這舞很是特別。

接著就是拳術表演,先由年紀最小的開始,依次表演;接著雙打表演;最後是器械表演,器具有關刀、雙刀、耙、藤遮、短棍、長棍、槍等,也是先單人表演再到雙人對打。

周圍觀看人很多,有矮小點的站在凳子上觀看,有的小孩騎在父親背上的,氣氛相當熱烈。

最後就是醒獅舞的表演,據說舞獅和舞麒麟武術活動源遠流長,在清朝初期已傳入三角。

舞獅,多以南獅為主。主要表達刻畫獅子的驍勇性格,多以大幅度的跳躍、跌樸、登高、翻滾過跳投、上高臺、踩砂煲、採青等,舞獅子很講究腿功,要“四平八馬”。獅鼓的敲擊多為五星或七星。

舞獅多在喜慶節日時用來助興。

一開場,醒獅先是三進三退的拜見禮,表現活靈活現,前面有頭“大頭佛”在頭引獅、戲獅,再就是舞文獅,采地青和盆青,結束時也繞場致謝。

聽說這裡還有一種像是唱山歌一樣的鹹水歌,這場婚禮沒有表演。

據資料記載:鹹水歌的歌名傳說不一,其中有一種說法是,珠江三角洲大片的海積平原被稱為鹹水田,並稱為大沙田。

鹹水歌的演唱內容較為廣泛,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乃至青年男女愛慕之情,無不入曲。

無論是湧邊艇上,基頭田尾,只要有人唱了開頭,即使正在田間勞作也總有人接上腔對唱,歌友們一唱一答十分熱鬧。

在表現形式上有獨唱、對唱,很少有群唱的表演形式,唱法大致分為長句鹹水歌和短句鹹水歌。

鹹水歌的歌詞都是即興的,演唱者即興而作,稱之為“爆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