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的突襲方式,基本都是以兩三百騎出動為主,五百騎以上的都很少見。

是以南唐軍也總結出了一些手段,那就是多用拒馬,配強弓硬弩,依靠河中舟船作為堡壘,將士兵收縮到河畔。

哪裡被襲,哪裡就收縮,然後利用騎兵沿著河道去支援、牽制,等待大軍迂迴。

但是這一下來的,不是幾百騎,而是接近兩萬騎兵,一時間汴水兩岸煙塵騰空而出,夕陽之下顯得尤為恐怖。

南唐軍雖然有拒馬,但不可能將十餘里長的隊伍都遮蔽住。

而且騎兵的第一進攻方向,也不是結陣跟著舟船移動的南唐士兵,而是被逼迫著繼續下來纖船的民夫和州縣兵。

這些人早就疲憊到了極點,一見周軍騎兵疾風驟雨般的衝了過來,不知道誰帶頭哭嚎一聲,立刻就四散奔逃開來了。

六七千民夫加上同數量的州縣兵,在周軍根本就沒到跟前就潰散了,連押著他們幹活南唐禁軍兵將,也都混在人群中亂跑。

此時,舟船上張彥翰看到了襲來的周軍,趕緊命人敲響了舟船上的大鼓示警,沿河兩邊的南唐禁軍趕緊集結。

張彥翰害怕士兵們不敢對敵而是爬上船,於是下令將舟船駛離岸邊。

只是這樣一來,南唐士兵確實上不了船,但心裡也沒了底。

慕容信長的左羽林衛,從來都是第一個趕到戰場上的。

左羽林衛的配置與右羽林衛的配置不同,右羽林衛更多是著輕甲的驃騎兵,左羽林衛則是人著鐵甲,馬只在關鍵部位披甲的半重騎兵。

這是張昭要求的,因為他發現慕容信長和李存惠的競爭,已經在左右羽林衛中搞出了隔閡,甚至開始形成了派系。

這可不行,於是偃師大戰之前,張昭將左右羽林衛的軍官和配置進行了大範圍的調動,然後給兩衛設計了這種大戰時,互為補充的作戰模式。

所以,雖然慕容信長的左羽林衛先到,但他們在兩百步的時候,就主動放慢了速度,讓披輕甲的右羽林衛先上去騷擾。

右羽林衛馬不停蹄,一直衝到了六十步處,當面的後唐軍已經相當慌亂,但是並沒有崩潰,甚至還有弩手敢於發失。

李存惠果斷放棄了輕甲衝陣,而是在南唐軍陣前繞了一個彎,同時將大量的箭雨傾瀉到了南唐軍的頭上。

這些南唐軍是在趕路的時候被突襲的,因此根本沒有多少人披甲,因此就是馬弓射出的箭失,給他們的殺傷力也是很大的。

同時南唐軍也開始反擊,弓箭倒是無所謂,但是偶爾夾雜了弩箭,對右羽林衛還是有些威脅的,不斷有戰馬或者人翻倒在地,造成了一定的混亂。

此時,在舟船上張彥翰看到了右羽林衛的小小混亂,立刻揮動旗幟,命令一直藏在步兵陣中的南唐騎兵出擊,去攔腰攻擊右羽林衛。

你說他沒能力吧,但是他能看出這個破綻,你說他有能力吧,實際上這個破綻是假的,就是為了把南唐騎兵引出來的。

南唐步兵側面分開了一個小口子,兩千騎兵就飛速開了出來,李存惠立刻指揮右羽林衛更加狼狽的‘奔逃。’

等到遠離南唐步兵大約一百步,失去了步兵的保護以後,右羽林衛馬上漂亮的一個甩尾,轉過彎來了。

南唐騎兵本來戰馬就要遜色很多,因此沒有很貼近右羽林衛,加上他們完全想象不到,周軍的騎兵,能在這麼小的半徑上完成轉彎。

可別小看這個動作,在後有追兵的快速賓士上,全軍上下如一,戰馬如臂指使,說整體轉彎就轉彎,一般的軍隊可擺不出來。

因此追擊而來的南唐騎兵,立刻就正面撞上了調整過來方向右羽林衛。

甫一碰撞,他們才發現了周軍騎兵的厲害之處,他媽的,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