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科技發展與涼州三院(第2/3頁)
章節報錯
而這些技術的研發和進步,也進一步帶動了對付煤炭的需求,甚至把曹延明的研究方向都給帶‘跑偏’了。
現在曹延明負責的火藥研發,已經從軍事用途,勐地向民用轉變。
主要就是為了適應煤炭開採的需求,而這又進一步帶動了開採行業的極大發展,分金都現在都快從張昭的工兵,變成‘國有采礦集團’了。
同時張昭也沒有強行讓曹延明等把火藥的研發往火器上弄,因為火器的使用成本,對於目前的涼國來說,也還是太高了。
而且武器的革新,往往是與戰法、陣型、兵員挑選、編制等方面的軍事革新綁在一起的。
涼國目前也沒有隻依靠河西隴右靈武夏綏之地,就能完成這個變革的能力。
張昭現在核心的地盤,就是後世的甘肅、寧夏、新疆、青海東部和陝北。
哪怕在後世共和國,這些地方也難以稱得上有多富庶,基本都是比較落後的地區。
這種地區,是沒法產生近代軍事革新,是沒法進入火器時代的。
從實際情況來說,目前張昭治下河西隴右靈武夏綏四地中,會騎馬射箭的,估計有上百萬人,箭術不錯的,至少有十幾二十萬。
有這麼多廉價的精銳弓箭手在,哪有那個鉛彈出膛打到哪,完全看運氣的火繩槍手存在空間,又貴又不適用。
而單單是這一連串技術革新帶來的改變,已經讓全涼州乃至涼國的人,目接不暇了。
就在涼國國子監中,奇巧院的學子人數,是治經典的瓊明院的五倍還多。
經過了五年的打磨和指引,張昭終於在一定程度上上,實現了治經典和研奇巧兩種人才的自由轉換。
比如在國子監中,有大量看不進去經典的學子,轉而到奇巧院學習他們眼中的‘偏門’。
也有奇巧院的大老,因為研發上的迷茫,重新回到瓊明院中,繼續從先賢的經典中尋找心靈上指引,以及進行哲學思辨。
在他們身上,張昭忽然想起了一句後世的名言,那就是哲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
沒有哲學在人頭腦中的思辨,沒有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單靠他這種穿越者,是沒法改變整個大環境的,必須要藉助於思想上的變革。
但,到了這個程度,張昭能提供的幫助和指引就比較有限了。
因為他穿越前,是個玩全甲格鬥的,對於哲學和文學這方面,真沒什麼天賦。
胡思亂想間,張昭走到了齊民院的門口,這是最讓張昭欣喜的地方。
張烈成完全在他計劃外,意外的從關中給他帶回來了歷史上編纂農書四時纂要的農學家韓鄂。
在張昭任命韓鄂為國子監司業兼齊民院山長後,原本受學子們看不起的農學,也終於開始慢慢發展了。
雖然齊民院在國子監中的地位是最低的,與瓊明院更有天差地別的距離。
但能把這門學科,堂而皇之的弄到國子監中,就已經算是極大的成功。
不過,當張昭召見了劉納、韓鄂等人,又在齊民院的飯堂中吃了一頓便飯,再參加了一次瓊明院學子的辮經之後,他有些不滿意了。
“這瓊明院辮經,竟然沒有大打出手,這算個什麼辮經啊?別說動刀劍,拳腳相向的都沒有!”
張天王摸著下巴,自言自語的滴咕著。
一旁的劉納聽得滿頭冷汗,雖然他也覺得涼州瓊明院的水準並不高,學術氛圍稍顯沉悶,沒有多少驚豔才絕之輩。
但天王這也太激進了吧,哪有辮經用刀劍來辯的?
嗯,雖然張昭說的話有些粗糙,但也不能說沒有道理。
學術,特別是哲學上的大辯論,都沒有多少火藥味,只能證明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