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第1/3頁)
章節報錯
李信成想通了這些環節以後,來到書桌面前,拿出他最愛的《孫子兵法》。這本《孫子兵法》是從大周傳過來的,到他這一代已經整整傳承了好幾代人了。他的高祖,祖父,父親等人都會仔細研讀,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開始讓他接觸《孫子兵法》,雖然他那個不懂其中的含義,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再加上長年的軍事生涯,他越來越喜愛這本書了。而且書的旁邊還清楚的記錄著他們家族讀書的札記,和領悟。所以他很早的時候就讓他的幾個皇兒,仔細研讀此書,並且把此書奉為至寶,不允許外傳和借閱。只在家族內部閱讀,同時,還有專門的人記錄閱讀的時間和內容。 就是憑藉著這本《孫子兵法》他們李家從普通的軍人家庭,一步一個腳印當上前朝的大將軍,他們李家也對以大周為主題的華夏文化頗為推崇,所以他們不惜花費重金,從華夏買來各種書籍,學習華夏文化。本來高麗就學習模仿大周文化,但他們李家更甚,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李信成建國以後,迅速按照大周的朝廷法度,設定了高麗的官職機構,甚至連很多官服都是模仿大周而來的。《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地指出戰爭的重大影響:“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軍事家孫子從各國興衰存亡的經驗教訓中,深刻體悟到戰爭的重要性,把戰爭與社稷存亡、民族安危和百姓生死緊密地聯絡起來。強調戰爭給交戰雙方造成巨大人力、物力、財力的損失,對國家和人民來說是一場災難。“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其次,不輕啟戰爭。孫子基於“慎戰”思想,提出了用兵的三條原則:“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還明確了對將領的要求是“智、信、仁、勇、嚴”。孫子堅決反對窮兵黷武和無節制地擴張,主張謹慎、冷靜地對待戰爭,強調“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指出“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追求的是“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最後,認為戰爭最高的標準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了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理想境界,孫子從戰略層面上提出了能使敵人屈服的方法是“伐謀”和“伐交”。至於“伐兵”“攻城”則是次等的策略甚至是下策。孫子的最高理想是“全勝”:“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孫子這裡的“全”,作為最高的戰略目標,其地位如同老子和孔子哲學核心的“道”和“仁”一樣重要,不僅指對方完整地休戰降護,而且還指己方不傷一兵一卒的保全。孫子清醒地認識到,透過武力實現的攻城略地,即便是“百戰百勝”,也難免會造成勞民傷財、損兵折將,這種“破勝”並非戰爭最好的結果,而“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既能夠達到作戰目的,又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戰爭雙方的嚴重損失,才是最上等的明智之舉。孫子站在戰爭之上研究戰爭,超出軍事戰略研究軍事戰略,睿智地對“百戰百勝”這一公認的用兵盛譽作出“非善之善者”的新論,最大的善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李信成看著《孫子兵法》和祖輩們還有蒐集來大周將軍對《孫子兵法》的各種總結,只短短半個時辰,他就冷靜了很多。他想從《孫子兵法》中找到禦敵之策,可是現在的情況太複雜了,一時半會兒也沒有什麼好的策略。所以現在他能做的,就是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找準時機,隨時準備打一個翻身仗。
想清楚了以後,李信成仔細整理自己的思路,隨後開始著手解決國內的問題。以及現在面對的難題,他相信,任何問題都可以解決,包括軍事問題。
第二天高麗早朝的時候,李信成直接開口問道:“戶部尚書,現在國庫內還有多少錢兩?”
戶部尚書沒有想到,早朝第一個皇帝就會詢問自己,還以為自己犯了什麼錯誤,不過想想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