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戰是降(第1/2頁)
章節報錯
五天的時間,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是,這五天對於張瑞卻是必不可少。
一則可以給張瑞準備攻城用具,二則可以給之前緊張的剿匪軍各人放鬆一番,三則有時間把那些俘虜的綠營兵們消化整理掉。
被剿匪軍帶回來直連山的綠營兵們每天都接受著剿匪軍軍正們的各種思想“灌溉”。
每天他們都會被帶到下山感受著直連山各種新穎事情與外邊的不同,每天他們都會聽著說書人講述、戲班演繹漢家英雄的故事,每天他們都可以吃著可口的飽飯。
物質,理想,榮譽…
五千多無傷的俘虜綠營兵,最後還是決定要走的人是寥寥無幾。
對於最終還是要離開的人。剿匪軍在跟他們說明了以後不許反抗的情況後一律放行,同時也給他們發放了一兩銀子的路費。
留下來的人都是大喊著要為民族而戰,為自由平等而戰,為榮譽而戰…
張瑞看著他們如此,忽然之間感覺自己是不是有點不仁義。但是,他隨即便搖了搖頭給予了否認。
這一切的犧牲都必須是值得的,因為這是清朝。
滿清,沒有人有辦法改變它的本質。它就是以欺壓天下人來為它一家利益服務。
清朝,它就是另類的奴隸制,漢人更是它眼裡的奴隸中的奴隸。
漢人想要透過改革變法等,來改變漢人的現狀,而令國家變強的做法根本行不通。
因為漢人就是它防範的物件,它又怎麼可能給你權利威脅它的利益?
乾隆十八年的江西生員劉震宇很傻很天真的獻上《治平新策》,結果直到被砍頭才發覺一切跟自己想的不一樣。
清朝後期,一樁樁一件件的奇葩事、屈辱事。假如張瑞不知道,或者還會安安心心的剃辮子。但是,知道了那怕困難再多,此時不反還待何時?
反清,不只是為反而反,更是為了天下的百姓而反。
………
宋開寶元年,梧州城始建磚牆,後經歷代擴建,梧州城的周長及面積不斷擴大。明洪武十二年至雍正十年,梧州的城牆持續擴充套件。
梧州的城牆規模以雍正年間最為宏偉,城高2丈2尺,周長9裡,開設有五個城門,還在城牆的東、南、西三面,疏浚有護城河。
城牆的正南面為南燻門;城牆沿南向西延伸的一門,為德政門;城牆再向西北方向延伸,便是西江門;城牆再往東北方向彎至北,開設有大雲門;城牆再向東延至北山腳,沿北山腳彎向東南至東正路口,為陽明門;陽明門向西沿南環路彎回南燻門,是為一週。
張瑞一夥九千多兵馬,出去需要用來當做後勤輔兵的三千人馬,還有可戰兵馬六千餘。
此時,張瑞正站在梧州城南燻門外二里處。
望著這後世近三層樓高的城牆,外城牆下還有護城河。張瑞總於明白現實與想象的差距了,真要用遊戲跟影視的方法,不知道要用多少人的命去填。
在梧州城探得剿匪軍過來的訊息時,各個城門早已緊閉,城牆上似乎還能隱隱約約的看到有人在巡邏走著。
兵法有云: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梧州城正南門外是一片地勢平坦空曠的草地,張瑞上萬的人馬駐紮於此完全沒有擁擠。
空中白雲朵朵,陣風吹過,壓低了不少沒過膝蓋的雜草。這不知名的雜草在風的鼓動下,不斷的抽打這張瑞的小腿。
“凱元,讓人去射勸降信。”張瑞對著身邊的王凱元說道
“是,六哥。”王凱元對著張瑞行了軍禮後回答到,隨後轉身離開。
上善者伐謀,攻城攻心。
勸降信無非都是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