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再次招人(第1/3頁)
章節報錯
隨著張瑞宣佈田地租金之後,很多租不田地跟被地主老爺們壓削得厲害的佃農們彷彿看到了人生新的希望,紛紛舉家相投。
雖然當地的鄉紳有所怨言,但是目前對他們影響也不大,只是可伶了那些跟他們簽了約的佃農們心在滴血。
附近的知縣雖然對於張瑞大勢吸入流民有所警惕,但是當張瑞以每石一兩銀子價格收取周邊平民百姓的糧食為他們完成夏稅時候,從來沒有感覺夏稅如此簡單的縣老爺們感覺這一切還不錯。
要知道就這樣這乾旱的天氣,那些鄉紳們給出來的也不過六錢銀子。而張瑞一個人就吞下了兩萬石的糧食,把周邊要交的稅款糧銀都弄個乾淨。
本來鄉紳們對張瑞這樣的做法還有所怨言,但是當張瑞一收完糧食後。老天居然下起了大雨。於是,他們反到哈哈大笑。反而覺得是上天都不讓張瑞好過。
下雨了,那麼糧價又可以以四錢一擔的價格來收。
他們不過走遠一些路程到別處收而已,一些沒有賣糧給張瑞的鄉紳甚至後悔了。早知道這天這麼快就下雨應該早早把手裡的糧都放給張瑞。
貧困無地的流戶自古是官府頭疼的事情,能找到田地給他們租種還好。但是一些地主鄉紳壓迫太過,如一些甚至要求二八分成,致使他們有地沒租不來到處流串。這就給縣城管理造成麻煩。
當張瑞吸收那些無地的流民戶時候,縣老爺雖然知道這個有違大清律規,依舊無視也不上報。畢竟張瑞他又沒有造反,知府還有意為其請官。
周邊流民貧困戶少了,縣城也更容易管理。張瑞還組織這些人去開荒,殺土匪。這開荒以後可以增加稅收,殺匪可以安村保民。這些對著縣老爺來說可都是不小的功績。
因此縣裡不但不阻止,反而還讓手下的捕快等宣傳讓那些沒地耕種之人去張瑞那工作。
由於官府的縱容和宣傳,此時直連山的人口急速上升到了一萬多人,在這個時代這是比擬縣城的人口。
大量人口的流入以及大量的物資購入的結果就是直連山銀庫快速減少。此時的直連山銀庫只剩那一萬多銀子。而一個半月之前銀庫之中還有黃金二千四百六十兩,白銀五萬多兩。這二千四百六十兩黃金可以到廣州府中換白銀三萬五千兩。
一個月敗了近七萬兩銀子,換來的都是沒有什麼用處的無地窮民。而且這些貧民還是要多少有多少。有看著賬目的劉睦修不禁感嘆,這張六也太能敗家了。
不但劉睦修感嘆,連此時在管理開荒隊的李混也感嘆。哦,不,應該不叫做李混,叫做李修德。
“開荒而已,哪裡用這麼好的工具?這麼多的耕牛得要多少錢啊!“
李混因為張瑞的事情而讓李德才損失了大筆的銀子。按著李德才的意思,他應該被沉河才能平憤。但是由於張瑞花了兩百兩要人,李德才也見好就收,這才讓李混活了下來。同時也改了名字,李修德。
李修德對張瑞是發自內心的感恩,自己認為那怕不是張瑞給他承諾的五十畝田地,自己也會對張瑞死心踏地。
同時,隨著張瑞的不斷壯大,李修德心中也不禁感到自己的幸運。
大量的銀子使用主要是購入糧食,油,土布,食鹽,鐵錠。由於周邊的礦產,硝石以及硫磺的購入價便宜,這兩樣反而沒有那麼多。
在糧食方面,此時山寨有囤糧兩萬多石,這糧食勉強夠一萬人一年的食用。按劉睦修的意思沒有必要再次囤糧。畢竟這田地開荒好之後,只要一種上糧食多少就會有收入,而是到時候這些平民也不必再由張瑞養活了。
對於劉睦修的建議,張瑞沒有認同,而是再次掏出了兩萬兩銀票給劉睦修,讓他以五錢的價格再次購買兩萬石。
食鹽跟油都是以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