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困境中的掙扎與希望(第2/4頁)
章節報錯
葉大人,我聽說城外有一片荒地,以前也種過糧食,如果加以開墾,或許能解燃眉之急。”
葉凡聽後,覺得這是一個可行的辦法。他立刻帶著人去檢視那片荒地。荒地雜草叢生,土地貧瘠,但葉凡並沒有放棄。
“我們把這些雜草除掉,翻一翻土地,或許還能種上一些早熟的作物。”葉凡鼓勵著眾人。
士兵們和百姓們拿起工具,開始在荒地上勞作。他們除草、翻地,雖然辛苦,但每個人都充滿了希望。
可荒地的開墾並非一帆風順,土壤的肥力不足,種子的數量有限,而且還時常受到野獸的侵擾。葉凡組織士兵們在荒地周圍設定陷阱,驅趕野獸,同時,他還向城中的老人們請教施肥的方法,儘量提高土地的肥力。
經過幾天的努力,終於在荒地上種下了第一批糧食作物。葉凡看著那一片剛剛種下種子的土地,心中默默祈禱著能夠有一個好收成。
但糧食的問題依舊迫在眉睫,僅靠荒地的種植遠遠不夠。葉凡突然想到,雲陽離海邊不算太遠,或許可以組織部隊去海邊捕魚,以補充食物的短缺。於是,他挑選了一些身體較為強壯、熟悉水性計程車兵,組成了一支捕魚小隊,前往海邊捕魚。
在解決糧食問題的同時,葉凡也沒有忽視文化的傳承。他深知,一個城市的繁榮不僅僅在於物質的豐富,更在於文化的昌盛。
葉凡在城中找到了一位曾經的教書先生,他名叫李儒。雖然年事已高,但學識淵博。葉凡邀請李儒在城中開辦一所學堂,教導孩子們讀書識字。
“李老先生,如今雲陽百廢待興,文化的傳承至關重要。我想請您出山,教導孩子們,讓他們懂得禮儀、道德和知識。”葉凡誠懇地對李儒說。
李儒被葉凡的誠意所打動,他欣然答應:“葉大人,您有如此遠見,是雲陽之福。我雖年老,但願意為傳承文化盡一份綿薄之力。”
於是,學堂在城中的一座廢棄房屋中開辦起來。孩子們紛紛前來求學,他們的眼中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
葉凡還從城中收集了一些散落的書籍,建立了一個簡易的圖書館,供孩子們和有學問的人研讀。他時常來到學堂和圖書館,與大家交流學習心得,鼓勵孩子們努力學習,將來成為雲陽的棟樑之材。
在學堂的教育中,不僅教授儒家經典,還增加了一些實用的知識,如農業種植、手工藝製作等,讓孩子們能夠學以致用。
隨著學堂的開辦,雲陽的文化氛圍逐漸濃厚起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在城中迴盪,給這座曾經充滿絕望的城市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隨著城牆的修復和糧食問題的暫時緩解,葉凡開始思考如何發展雲陽的商業。他知道,商業的繁榮能夠帶動經濟的發展,讓雲陽更加富足。
葉凡在城中劃出了一片區域,作為市場。他鼓勵百姓們將自己家中多餘的物品拿到市場上進行交易。一開始,市場上的物品並不多,交易也不活躍,但葉凡並沒有氣餒。
他派人去周邊的城市宣傳雲陽的市場,吸引一些外地的商人前來交易。同時,他還制定了一些優惠政策,如減免稅收等,鼓勵本地的百姓從事商業活動。
一位名叫王二的百姓,原本是個農民,看到葉凡對商業的支援,他開始嘗試著將自己家中多餘的糧食拿到市場上去賣。沒想到,很快就被其他百姓買走,他還從中賺了一些錢。
“葉大人,這商業還真是個好東西啊!我以後要多種些糧食,拿到市場上去賣。”王二高興地對葉凡說。
葉凡笑著說:“好啊,只要大家都能積極參與,雲陽的商業一定會繁榮起來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上的物品越來越豐富,交易也越來越活躍。除了糧食,還有一些手工藝品、生活用品等開始在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