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臨危登基:唐肅宗面臨的挑戰(下)(第2/3頁)
章節報錯
說:“今天在東宮見到了三位未來的天子,真是令人歡喜!可以跟太子一起慶祝一番了。”
迎接佛舍利入宮
隨著官軍成功收復兩京,肅宗李亨返回長安。他深信佛法的力量,在談論到戰勝敵人的原因時,表達了對佛祖庇護的深深感激。到了上元二年(761年)春天,肅宗不幸患病臥床,皇后為了祈求佛祖保佑,甚至刺血書寫經文以表誠心。由於皇帝的病情未見好轉,朝廷中的官員們在佛寺中齋戒供僧,希望能夠得到神明的幫助。
在此背景下,迎請法門寺地宮內的佛骨舍利成為了國家大事。肅宗下令派遣僧人法澄、宦官宗合禮和地方官員崔光遠前往法門寺開啟地宮,將佛舍利迎接到皇宮內進行供養,李亨本人也親自參與了虔誠的禮拜儀式。佛舍利在皇宮內被供奉了超過兩個月後,又被送回法門寺安放。為了表達對佛祖的敬意,肅宗賜下了精美的瑟瑟像一套、各種金銀器具,並且將自己的頭髮與玉簡及珍貴的瑟瑟珠串成一串,以及一件金襴袈裟和沉香、檀香等共計300兩的香料一同供入地宮,以此來彰顯他對佛法的崇敬之心和對健康的祈願。
歷史評價
唐肅宗李亨的一生充滿了起伏波折。出生時就險些遭遇不測,幼年和少年時期又目睹了宮廷內的紛爭與權力鬥爭。成年後,唐肅宗見證了大唐帝國從繁榮逐漸走向衰落。安史之亂的動盪局勢,為他提供了一個展現領導才能的機會。在他7年的帝王生涯中,肅宗主要專注於兩個方面:一是組織軍事行動平定叛亂,收復兩京並消滅叛軍;二是處理與退位後的太上皇唐玄宗之間的關係,以確保南北兩地的政治穩定。儘管他努力奮鬥,但最終未能徹底平定叛亂,壯志未酬。
總的來說,唐肅宗是一位在亂世中即位的皇帝。他繼承了天寶盛世的遺產,在致力於平息叛亂的同時,也試圖解決政治和經濟體系中的問題,為王朝的未來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然而,由於唐肅宗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平叛中,因此對後宮和宦官勢力的擴張未能及時有效的控制,從而給安史之亂後的國家重建帶來了隱患。
胡寅對唐肅宗的評價:
1 日食是一種重大的天象變化,而日全食則更為罕見和重要。唐肅宗起初心志清明,立志平定禍亂,並沒有沉迷於酒色的記錄。然而,天象卻顯示瞭如此嚴重的警示,這是為什麼呢?作為一個君主,最重要的品德莫過於孝順父母、無慾無求以及能夠明辨君子與小人。可惜的是,唐肅宗在危機中奪取皇位,未能盡孝道;寵愛張良娣,導致家庭內部的混亂;任用李輔國,最終害死了自己的賢能兒子,讓李泌感到不安而離去,導致正直的人遠離,奸佞之人得勢。因此,他的功業未能完成,父子關係破裂,自身也未能善終。這三點正是上天給人的警示,絲毫沒有誇大。
2 肅宗在位八年,自從李泌離開後,朝廷的命令幾乎都出自李輔國之手,皇帝自己做出決定的事情只佔十分之一左右。隨著時間的推移,唐肅宗雖然對李輔國的行為不滿,但無法將其除去。他知道皇后張氏專權,但也無可奈何。他像被宦官和強勢的女人控制一樣,處於困境之中,最終因驚嚇於亂兵而亡。由於受制於兩位大宦官且從一開始就未能糾正這種情況,說他是唐朝復興的關鍵人物,真的能與夏朝的少康、周朝的宣王或是漢朝的光武帝相提並論嗎?
愛新覺羅·弘曆的評價:
他引用孟子的話:“德慧術智存乎疢疾”,意指美德與智慧常在困境中孕育。唐肅宗為太子時,身處楊國忠和李林甫的權謀之中,本當藉此磨練心志。然而,即位後,他未能擺脫宦官和妃嬪的紛爭,重蹈覆轍,既未能保護自己的兒子,也未能妥善處理與父親玄宗的關係。這讓人不禁質疑,是否如古人所說,“下愚不移”,即便歷經困苦,也無法改變其本質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