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高喊“宋老生已被斬首”,導致宋老生的部隊陣腳大亂,紛紛潰逃。李淵的軍隊乘勝追擊,最終成功擊敗宋老生,佔領了霍邑。接著,李淵的軍隊勢如破竹,迅速拿下了臨汾和絳郡,一直推進到了龍門縣。

這次勝利為李淵的軍事行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後來建立唐朝鋪平了道路。

援軍到來

大業十三年(617年),劉文靜帶著突厥大將康鞘利及其五百士兵和兩千匹馬趕到李淵的軍隊。隨著突厥援軍的到來,沿河的隋朝守臣紛紛投降。李淵還成功招降了馮翊地區的農民軍首領孫華,並派遣王長諧、劉弘基和陳演壽率領六千步騎兵渡過黃河,在梁山等待主力部隊的到來。

李淵親自率軍包圍河東,但面對堅固的防禦,他考慮直接西進長安。裴寂建議先攻克河東以避免腹背受敵,而李世民則主張快速行動直取長安。綜合兩者的建議後,李淵決定留下部分兵力繼續圍困河東,自己則帶領主力軍向西進發,從壺口渡河並在朝邑長春宮駐紮。關中計程車民聞訊紛紛前來歸附,場面十分熱烈。

娘子軍前來助戰

在進軍過程中,李淵的親屬也積極響應。他的女兒平陽公主(嫁給了柴紹)在鄠縣散盡家財,招募義士,組建了一支七萬人的“娘子軍”。李神通和女婿段綸也在當地起兵響應。李世民一路西進,廣納人才,待到涇陽時已有九萬大軍,與平陽公主的部隊會合,聲勢浩大。李建成被派往永豐倉扼守潼關以防東方來援,而李世民則帶兵掠奪渭水北岸,對長安形成鉗形攻勢。李淵沿途廢除隋朝的離宮園苑,釋放宮女,贏得了民心。

攻入長安

由於隋煬帝遠在江都,關內隋軍力量薄弱,李淵的軍隊進展迅速。同年十月,李淵抵達長安城外,集結了二十多萬大軍準備攻城。十一月九日,唐軍攻入長安,李淵進城迎接代王楊侑至東宮,並遷居大興殿。他自己則暫住長樂宮,宣佈實行十二條新法,廢除了隋朝的苛刻禁令,除了處決少數反對者外,其餘一概不問罪。

四天後,李淵迎立楊侑為隋恭帝,遙尊遠在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李淵被授予大權,成為大丞相併封為唐王,開始設立丞相府及官屬,任命裴寂等人為要職。同時,他的兒子們也被賦予重要職位:李建成為唐國世子,李世民為京兆尹兼秦國公,李元吉為齊國公。至此,李氏父子完全掌握了關中地區的控制權,為建立唐朝奠定了基礎。

義寧二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之變中遇害害。這一事件加速了李淵篡位的步伐。同月,隋恭帝楊侑加封李淵為相國,讓他總攬朝政,並給予象徵最高權力的九錫之禮。

登基建國

到了五月,隋恭帝進一步允許李淵使用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的十二旒冕冠和天子旌旗,出行享有特別警戒和清道的待遇。不久之後,戊午日(5月20日),隋恭帝被迫下詔將皇位禪讓給李淵。又過了幾天,在甲子日(6月18日),李淵正式在長安太極殿登基稱帝,建立了唐朝,改元為武德,定都長安,成為唐高祖。新朝成立後,李淵任命李世民為尚書令,並很快立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

李淵在取得皇位後,對待前朝的後裔表現得相當寬容。他下詔封隋恭帝楊侑為酅公,並且還冊封北周的後代為王,以此來強調李唐政權的合法性和延續性。這種做法不僅顯示了李淵的大度,也為新王朝贏得了更多的支援和認可。

掃除群雄

李淵稱帝之時,全國仍處於群雄割據的狀態,唐朝的控制範圍主要侷限於關中和河東地區。為了實現全國統一的目標,李唐王朝制定了明確的戰略:首先鞏固關中作為穩固的後方基地,然後逐步向東擴充套件,最終完成全國的統一。為此,李淵頻繁派遣兒子們——李世民、李建成及李元吉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