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禍聽之任之,而是要積極主動地救災。姚崇指出,如果為了保護蝗蟲而犧牲人命並招致國家危殆,才是真正違抗天命。當黃門監盧懷慎質疑人力能否制服天災時,姚崇勇敢地表示願意承擔所有可能的後果,宣稱消滅蝗蟲解救百姓是善舉,並且如果上天降災禍,全由他一人承擔。姚崇為民請命的堅強決心最終打動了唐玄宗,玄宗下令滅蝗,百姓因此免於災難,社會秩序得以維持。

文學成就

姚崇不僅以其政治才能聞名,而且在文學領域也有很高的造詣,被譽為“以文華著名”。他年輕時就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華,弱冠之年便被任命為孝敬輓郎,並透過制舉考試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張說稱讚姚崇的文章“獻藻彌煥”,意味著他的作品充滿了華麗而精美的辭藻,體現了極高的文才。

儘管《舊唐書·經籍志下》和《新唐書·藝文志四》中記載有《姚崇集》十卷,但這部文集已經佚失,未能流傳至今。不過,《全唐詩》收錄了他的六首詩作,而陳尚君先生的《全唐詩續拾》又補充了兩首,總計八首。這些詩歌雖然數量不多,但其中不乏佳作。

例如,姚崇的《秋夜望月》描繪了一個遠離長安、事業受挫的人,在秋夜仰望明月時所感受到的孤獨與思念之情。詩中的意象如桂樹、寒影、草露等,都用來表達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文字簡潔卻意境深遠,寄託了高遠的情懷。

另外一首《夜渡江》,則細膩地描述了一次夜間渡江的經歷。詩中透過對煙霧、天空、船行以及尋找岸邊過程的描寫,展現了夜晚江上的朦朧之美,同時表達了詩人內心的不安。尤其是中間兩聯對仗工整,生動地寫出了從不自覺到逐漸認知的過程,動靜結合,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首詩的藝術成就可能影響到了後來王維的詩句“竹喧歸烷女,蓮動下漁舟”,顯示了姚崇在詩歌創作上的獨特貢獻。總的來說,姚崇的詩歌創作既反映了他個人的生活經歷和情感世界,也展示了唐代士人的文學素養和藝術追求。即使是在繁忙的政治生涯中,姚崇也沒有放棄對文學的熱愛和探索,這使得他在歷史上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