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唐代宗:繼往開來的一代君主(中)(第3/5頁)
章節報錯
的進攻能力。這場勝利不僅提升了唐朝軍隊計程車氣,也為後續的邊境穩定奠定了基礎。
大曆八年(773年),渾瑊、馬璘和郭子儀指揮的唐軍在潘源之戰中大破吐蕃軍,俘獲和斬殺數以萬計的敵人;而在劍南道(今四川境內),崔寧領導的唐軍先後於大曆十一年(776年)和十二年(777年)兩次擊敗吐蕃及其盟友聯軍,分別斬首萬餘級和八千餘級,鞏固了唐朝在西南地區的防禦態勢。透過這些內外的措施,唐代宗不僅成功地穩定了動盪的局面,而且為後來唐德宗時期的稅制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時期的一系列戰役和改革不僅體現了唐代宗李豫在逆境中的堅韌不拔,同時也展示了這位君主在複雜局勢下的領導智慧和決心。
民族、對外關係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了平定叛亂,不得不從西北邊疆抽調大量軍隊,導致西部防務出現嚴重空虛。吐蕃趁此良機,迅速佔領了隴右、河西的廣大地區,極大地削弱了唐朝在西部的戰略縱深。廣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軍隊甚至攻入了長安,雖然僅佔據十五日便被郭子儀率軍驅逐,但這次入侵也暴露了唐朝防禦體系的脆弱。
與此同時,在西南方向,吐蕃繼續擴張其領土,吞併了姚州都督府及其所轄三十二夷州,並於同年十二月進一步佔領松、維、保三州及雲山新築二城。西川節度使高適無力救援,使得劍南西山諸州也落入吐蕃之手。唐朝因此失去了對西川西部高地的控制權,重要的財賦來源地蜀地和軍事重鎮成都從此皆處於吐蕃的威脅之下,戰略地位岌岌可危。在李豫統治時期,吐蕃每年秋季都會對唐朝邊境發起騷擾攻擊,迫使京城頻繁戒嚴,這種現象被稱為“防秋”。
面對嚴峻的邊疆形勢,郭子儀、馬璘等將領透過不懈努力逐步穩定了京西北地區的局勢,初步遏制了吐蕃的大規模入侵。特別是在大曆八年(773年),靈州、宜祿、鹽倉、百城之戰中,唐軍成功擊敗吐蕃軍隊,展示了大唐強有力的反擊能力。這些勝利不僅鞏固了邊境防線,也為唐朝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針對西南戰線的困境,李豫採取了果斷措施。廣德二年(764年),他撤免了作戰不力的西川節度使高適,並將劍南東、西川合為一道,任命黃門侍郎嚴武為新的節度使。
嚴武上任後立即展開行動,指揮有方,“破吐蕃七萬餘眾,拔當狗城”,並在同年十月奪取鹽川城,顯著改善了西南戰局,帶來了轉機。此後,西川節度使崔旰在大曆十年(775年)至十二年(777年)間多次擊敗吐蕃軍隊,進一步挫傷了吐蕃的銳氣,鞏固了唐朝在西南方向的防禦。
這一系列軍事勝利不僅增強了邊境的安全,也提升了唐朝軍隊計程車氣和戰鬥力。透過這些戰略調整和軍事行動,唐代宗李豫有效地應對了來自吐蕃的持續威脅,逐步扭轉了不利局面,為唐朝邊境的長期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到了大曆末年,隨著吐蕃內部矛盾激化和政局局面的動盪,其對外侵略活動有所減少,並開始嘗試與唐朝議和。然而,吐蕃使者帶來的和平提議往往伴隨著新的軍事挑釁,顯示出雙方關係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儘管如此,唐代宗李豫對於吐蕃請和使者時常採取扣留政策,並將戰俘發配到江、嶺地區作為刑徒奴隸,以此表達對吐蕃時常侵擾大唐邊境行為的不滿。
寶應元年(763年),李豫即位之初,回紇汗國的登裡可汗便率眾前來助戰。李豫命令御史大夫尚衡前往宣慰,並在同年十月的擊滅史朝義之戰中,回紇騎兵發揮了關鍵作用。當吐蕃入侵唐朝時,回紇拒絕與吐蕃結盟,使得唐朝北方邊境得以相對安寧。然而,回紇軍隊的行為也帶來了不少問題。諸軍會集陝州平叛時,雍王李適攜幕僚前往陝州北拜見回紇可汗,因李適不肯下拜於可汗,導致其幕僚藥子昂、李進、韋少華和魏琚遭到鞭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