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剛正不阿的張九齡(4)(第1/2頁)
章節報錯
歷代評價
《舊唐書》讚譽張九齡在文學與政事上的卓越表現,稱其為一時之選。讚語中提到,開元年間,朝廷匯聚了眾多英才。然而,歷史常常顯示,人們往往在開始時充滿銳意進取的精神,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變得懈怠,最終可能陷入萎靡不振的狀態。唐玄宗初年,君主勵精圖治,對元老重臣極為尊崇,姚崇、宋璟等賢臣的諫言多被採納,因此國家治理得以順利進行,成就斐然。但隨著太平盛世的延續,君主的態度悄然轉變,對於身邊的輔佐大臣不再保持起初的敬重,轉而流露出輕視之意。君主志得意滿之際,正是忠臣如張九齡竭力諫諍之時,遺憾的是,他的忠言卻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和響應。
這段描述生動地展現了唐朝從興盛到逐漸走向衰落的一個側面,也反映了張九齡作為一位忠誠正直的大臣,在政治舞臺上所面臨的挑戰和困境。它不僅揭示了個人命運與時代變遷之間的緊密聯絡,還體現了歷史上許多明君賢相共同面對的治理難題——即如何在長久的和平繁榮之後,繼續保持警醒和改革的動力。
王方慶曾預言:“此子前途無量,必能成就一番偉大事業。”而李林甫則批評張九齡:“他過於拘泥於古義,未能充分理解大局。”然而,最深刻的評價來自於唐玄宗李隆基。在他心中,張九齡不僅是國家的柱石,更是昌盛帝業不可或缺的輔弼之臣。
李隆基高度讚揚道:
“支撐大廈者,依賴柱石之力;昌盛大業者,仰仗賢相之輔。張九齡生前享有榮耀之名,其品德和智慧在世時廣受尊崇;逝後,他的美德亦為後人傳頌不絕。為了回應眾望,並遵循國制,特追贈已故中書令張九齡為司徒,以表彰其卓越貢獻,並派遣使者前往韶州致祭,表達對這位偉大臣子的敬意與懷念。”這段話不僅體現了唐玄宗對張九齡的高度認可,也反映了他對這位忠誠大臣深深的尊敬和感激之情。透過追贈官職和舉行祭祀,唐玄宗表達了對張九齡個人品質和政治才能的最高讚譽,同時也彰顯了君主對於忠臣良將的重視和紀念。
崔群認為,玄宗任用姚崇、宋璟、盧懷慎、蘇頲、韓休、張九齡之時,則國泰民安;一旦起用宇文融、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則朝綱紊亂,由此看出用人得失的重要性。元稹也表示,玄宗明皇帝得到姚元崇、宋璟等賢才輔佐,使得國家法度得以維護,社會和諧。司馬光指出,自玄宗即位以來,歷任宰相各有專長,如姚崇通達、宋璟執法、張嘉貞善吏、張說擅文、李元紘和杜暹節儉、韓休與張九齡正直,各展所長。
吳中複評論道,玄宗早期任用姚崇、宋璟、張九齡為宰相,帶來了盛世;然而,李林甫掌權後,紀綱盡失,治亂分野由此劃定。徐鈞嘆息,即便安祿山預兆邊疆禍患,李林甫最終危及社稷,這些明顯的警示當時卻被君主忽視,何須千秋金鑑來記錄這一切呢?
歸有光讚美道,真正的正直之臣,在萬鈞重壓下不屈服,在雷霆威勢面前不膽怯,他們直言無隱、剛正不阿、堅定不移、孜孜不倦,使君主為之改容,奸佞為之收斂,四夷聞之而不敢窺伺。古代的正直之臣,像排闥、折檻、引裾、壞麻之類的故事,都是正直的表現。而在歷史上更為重要的正直之臣,如汲黯、蕭望之、李固、宋璟、張九齡、陸贄、李沆、范仲淹、李綱等人,更是如此。
軼事典故
民間傳說
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張九齡母親盧氏在始興已懷孕滿十月仍未分娩。其父見妻身體粗大面黃體弱,疑是得了黃腫病。一日遇見一個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經診斷後,老先生告訴張九齡之父,“腹中胎兒乃非凡人物,因這個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須到大地方出生。”聽罷先生一言,張家只好遷到韶州。而張九齡據說就是在那裡出生的。但張九齡出生後也曾返回始興故里。始興縣民間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