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消滅各地的割據勢力。

奪取北方

在北方,隋末動亂之際,河東人薛舉在金城(今甘肅蘭州)起兵反隋,自封為西秦霸王,後來更稱帝,佔據了隴西地區,並宣稱擁有三十萬大軍。當唐軍進入長安後不久,薛舉便向扶風(今陝西鳳翔)發起進攻,但被李世民擊敗。武德元年(618年)六月,李世民再次率軍討伐薛舉,但在他因病撤退後,接替指揮的劉文靜和殷開山因為輕敵而遭遇了薛舉在高城(今陝西長武西北)的大規模襲擊,導致慘敗。

同年八月,薛舉的兒子薛仁杲企圖進一步擴張,圍攻寧州,但被當地的刺史胡演成功擊退。不久之後,薛舉病逝,薛仁杲繼承了他的位置。面對這一局勢,李淵一方面與佔據涼州(今甘肅武威)的李軌保持友好關係,另一方面再次任命李世民為元帥對抗薛仁杲。

到了十一月,李世民終於在戰場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大敗薛仁杲並俘虜了他,從而平定了西北地區的大部分領土。李軌在涼州(今甘肅武威)割據一方,但因內部矛盾激化、人心不附而陷入困境。武德二年(619年),李淵試圖透過李軌的部將安興貴勸降李軌,但未成功。不久,安興貴兄弟發動兵變,俘獲李軌並將其送往長安處決,從而平定了河西走廊。同年,漢水、淮河之間的割據者朱粲請降,被封為楚王,但很快又殺害了唐朝使者段確,轉而投奔王世充,顯示出地方勢力的反覆無常。

與此同時,代北的劉武周對太原發起了猛烈進攻,迫使留守李元吉棄城逃走。劉武周的部將宋金剛繼續南下,威脅到關中的安全。面對這一危機,李淵派遣李世民率軍抵禦。經過五個月的僵持,李世民抓住宋金剛糧草匱乏的機會,迅速反擊,在呂州和介休一帶大敗敵軍。劉武周和宋金剛最終逃往突厥,後來被突厥所殺。這次勝利使唐朝完全控制了山西地區,鞏固了關中的安全,並掃除了進兵關東的障礙。

隨著瓦崗軍領袖李密在洛陽王世充的打擊下失敗降唐,黃河流域形成了竇建德、王世充與唐朝三足鼎立的局面。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李世民奉命進攻王世充,對洛陽進行了長時間的圍困。次年三月,面對王世充的求援,竇建德決定出兵相助。李世民採用“圍鄭擊夏”的策略,在武牢阻止了竇建德的前進。竇建德軍隊久戰不利,最終被擊敗並俘虜。王世充見勢不妙,也選擇了投降。這次勝利極大地加速了唐朝統一關東地區的程序。

然而,李淵決定除掉深得民心的竇建德,並強徵其舊將到長安,導致河北地區人心不穩。同年七月,竇建德舊部劉黑闥聚眾起兵,得到突厥的支援,短時間內恢復了竇建德原先的地盤。儘管李世民在洺水之戰中擊敗了劉黑闥,但河北的人心仍未完全歸附唐朝。

次年六月,劉黑闥再次借突厥之力侵犯山東,引發河北諸州重新叛亂。直到武德五年(622年)二月,李建成督軍作戰,才徹底擊敗劉黑闥,重新平定了河北。

最後,在武德七年,河北起義軍首領高開道被其部將張金樹所害,張金樹隨後向唐朝投降,標誌著這一地區的動盪基本結束。

攻克南方

在攻克長安的過程中,李淵就派遣光祿大夫李孝恭前往山南地區(今陝西安康一帶)招撫巴、蜀等地。李孝恭的檄文所到之處,超過三十個州紛紛歸降。為了進一步鞏固南方,李孝恭大力發展水軍,積極備戰。武德四年(621年)九月,高祖李淵任命李孝恭為荊湖道總管,李靖為行軍總管,率領水陸十二軍進攻佔據江陵並自立為梁帝的蕭銑。經過一番戰鬥,蕭銑的部將文士弘戰敗,蕭銑最終選擇投降,唐軍順利平定了荊湖地區。

隨後,李淵命令李靖繼續向嶺南推進。同年十一月,李靖成功招降了嶺南地區的豪族首領馮盎、李光度和寧長真等人,控制了九十六個州,獲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