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武則天步入晚年,狄仁傑以其過人的智慧和對國家未來的深切關懷,巧妙而堅定地勸說這位女皇將政權平穩過渡給李唐皇室。他的努力最終也促成了唐中宗李顯的復位,為唐朝的延續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狄仁傑頗具勇氣和正義感,在朝廷中多次冒著風險保護那些被誣陷的大臣。比如,在魏元忠遭受不實指控、性命垂危之際,狄仁傑挺身而出,憑藉他的機智和公正的立場,成功保全了魏元忠的生命,體現了他的個人魅力與高尚品德,贏得了朝野上下的廣泛尊敬。

即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狄仁傑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大事和未來的穩定。武則天得知他病情嚴重特意前來探視。在狄仁傑的床邊,女皇關心地詢問他對朝中接班人有什麼建議,因為這關係到國家未來的穩定與發展。儘管身體無法行動,狄仁傑還是努力思考,推薦了自己的得意門生張柬之。狄仁傑認為,張柬之不僅聰明能幹,而且為人正直,是個值得信賴的人選,定能承擔重任。

這次會面不僅體現了武則天對狄仁傑的高度信任,也反映了狄仁傑對人才的深刻洞察。張柬之後來果然不負眾望,在恢復唐朝正統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些事情不僅突顯了狄仁傑的智慧和正直,也展現了武則天作為一位女皇知人善任的優秀領導力。狄仁傑與武則天之間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成為一段廣為傳頌的佳話。

武則天對駱賓王的賞識

在徐敬業起兵反叛期間,他邀請了才華橫溢的駱賓王加入其幕府,並請駱賓王撰寫了著名的《討武曌檄》。這篇檄文以犀利的言辭批評了武則天,指責她“偽臨朝”,並非出身高貴,晚年行為不端,甚至有損宮廷尊嚴,表達了人神共憤的情緒。文章條理清晰,論據充分,極具說服力。

當武則天讀到這份檄文時,她立刻被文中展現的才情所打動。據說她詢問身邊的大臣:“這檄文是誰寫的?”得知是駱賓王的手筆後,武則天並未因此而震怒或追究責任,反而惋惜地評論道:

“這是宰相的過失。像這樣的人才,竟然得不到重用,實在是可惜了!”武則天的反應顯示了她對駱賓王文學才能的高度賞識,同時也反映了她作為一個統治者對於人才價值的重視。儘管駱賓王站在了她的對立面,但武則天仍然能夠超越個人立場,認可並讚美敵方陣營中的傑出人物。這種胸襟和氣度,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之問與《早秋上陽宮侍宴序》

“我金輪聖神皇帝垂妙覺,撫鴻勳,出軒宮而鎮紫微,卷翬衣而襲元袞,釋罘祝網,萬族咸寧。革故維新,五刑不用,潤玉律而含元氣,轉金渾而調順晷。”

有一次,武則天在宮中舉辦了一場盛大的詩歌比賽,這場文學盛宴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前來一展才華。在這群傑出的參賽者中,有一位名叫宋之問的年輕人。他的詩作猶如天籟之音,令人心醉神迷。然而,由於出身低微,宋之問心中不禁湧起一股自卑感,擔心自己的作品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武則天獨具慧眼,她注意到了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人。於是,她親自走到了宋之問面前,並微笑著讚揚了他的詩作,還稱其為當世奇才。不僅如此,武則天還當場授予他官職,讓他成為了一名備受尊敬的朝廷官員。

歷史評價

吳晗在其著作中提到,武則天在中國唐代歷史上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她不僅打破了地域與門閥的限制,還透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從而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有能力的官員。這一政策在她的統治時期內持續實施,為後來唐玄宗時代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實際上,開元盛世初期的許多政策都是直接繼承自武則天時期的。

回顧唐朝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清晰的發展脈絡:唐太宗李世民奠定了基礎,而武則天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