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此案帶來的後果依然嚴重。杜有鄰和柳積都在審訊過程中喪命,他們的家人也被流放。這一系列事件給李亨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他不僅擔心自身的安危,也對朝廷中的複雜局勢感到憂慮。

為了安撫李亨的情緒,唐玄宗決定安排他再婚,續娶了背景深厚的張良娣,後來她成為了皇后。751年,張良娣為李亨生下了兒子李佋(後封興王)。儘管有了新的家庭,李亨仍然保持著高度警惕,深知宮廷鬥爭的險惡和不可預測性。

這次事件不僅揭示了唐朝宮廷政治的複雜性和危險性,也深刻影響了李亨的性格和執政風格。他在位期間,始終對權力鬥爭保持高度敏感,努力維護皇權穩定,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同時也更加重視選拔忠誠可靠的大臣,以確保朝廷內部的團結和穩定。

直到752年,隨著李林甫的去世,唐肅宗李亨失去了一位強大的政敵,但新的宰相楊國忠迅速崛起,繼續對李亨構成了威脅。在這段時期,李亨與楊國忠之間的政治角力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潛在的危險。作為太子,李亨身處複雜的政治環境中,必須小心翼翼地應對來自各方的壓力。

這種緊張局勢一直持續到安史之亂的爆發,這場大規模叛亂成為了改變權力格局的關鍵轉折點。在國家面臨危機之際,李亨抓住了這個難得的機會,展現出了非凡的決斷力和領導才能。不僅成功地鞏固了自己的地位,還為平定叛亂做出了重要貢獻。

馬嵬兵變

馬嵬兵變是唐朝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發生在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十四日。當時,安祿山的叛軍已經攻破潼關,逼近長安,唐玄宗被迫帶著少數妃嬪和隨臣逃離京城。逃亡隊伍在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北)時,發生了這場改變歷史程序的兵變。

隨著局勢的惡化,太子李亨和他的親信密謀策劃了一次針對楊國忠的行動。他們透過宦官李輔國拉攏了禁軍將領陳玄禮,為兵變做了充分準備。唐玄宗出逃時,整個隊伍約有3000餘人,而殿後的太子李亨率領的後隊就有2000人,包括精銳的飛龍禁軍。以及他的兒子廣平王李俶(後來的代宗李豫)和建寧王李倓也在隊伍中負責護衛,這為李亨提供了發動政變的絕佳機會。

到達馬嵬驛時,士兵們因飢餓和疲勞而情緒不穩,開始對楊國忠不滿。利用這一時機,李亨策劃的兵變迅速展開。禁軍追擊並斬殺了楊國忠父子,以及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然而,誅楊氏家族只是第一步。為了徹底消除不穩定因素,士兵們要求處理楊貴妃。儘管這不是李亨最初的計劃,但為了穩定軍心,楊貴妃最終也被迫自縊身亡。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陳玄禮參與了行動,但他仍然忠於皇帝,並在事後向唐玄宗表示效忠。這也確保了唐玄宗的人身安全,但同時也意味著李亨的進一步行動將受到限制。

馬嵬兵變之後,唐玄宗決定繼續前往蜀地避難,而太子李亨則意識到自己不能再跟隨父親西行,必須另尋出路。因此,父子二人就此分道揚鑣,李亨帶領部分軍隊北上。分兵之後,太子的情況非常艱難,一路上風餐露宿,隨時擔心追兵和危險,隊伍人心惶惶,難以安寧。直到順利抵達朔方軍的治所靈武,李亨和他的隨行人員才終於鬆了一口氣,得以暫時休息和整頓,並準備應對接下來的挑戰。

靈武登基

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九日,太子李亨在杜鴻漸等人的陪同下抵達靈武。756年,經過幾天的籌備,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當地官員和軍隊的擁立下,在城南門舉行了一個簡單的登基儀式,正式稱帝,是為唐肅宗,改年號為至德,並尊父皇李隆基為太上皇。太子李亨在靈武被擁立為帝的舉動,實際上宣告了與遠在成都的父皇唐玄宗政權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分庭抗禮。然而,在當時極端緊急的情況下,這一決定被視為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