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悲劇收場的長孫無忌(3)(第2/2頁)
章節報錯
衰敗的罪魁禍首。他指出,長孫無忌作為李世民的舅父,本應以國家利益為重,但他卻因私情偏袒自己的外甥,這種行為雖然看似微不足道,實則卻埋下了日後大唐動盪的種子。
龔煒深入剖析了武則天之亂的根源,認為這一切始於徐世積那句“陛下家事”的輕率言論,但追根溯源,實際上是由於長孫無忌出於私心偏愛自己的外甥所致。當唐太宗決定廢黜太子李承乾時,長孫無忌等人極力支援晉王李治繼位,儘管太宗後來對此感到後悔,並有意改立吳王恪。然而,考慮到更換太子對國家穩定的潛在影響,這一決定並未輕易改變。李世民深知李治這個兒子的性格特點,認為吳王恪才更像自己,也更適合繼承大統。然而,長孫無忌卻堅決反對,就因為他意識到吳王恪並非出自長孫氏家族。最終,高宗即位後,唐朝經歷了嚴重的內亂和恥辱。龔煒感嘆道,人臣若被私心所矇蔽,不僅危害國家,也終將自食惡果,其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蔡東藩則對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未能在關鍵時機提出正確的諫言表示遺憾。他認為,這兩位大臣在武則天入宮之初未能及時勸阻,等到要廢黜王皇后時才想起採取行動,這顯然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蔡東藩指出,政治家應當具備預見性,提前洞察潛在危機並加以防範,而不是在事後補救。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在這方面的失誤,不僅反映了他們決策上的遲緩,也為後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先幾已昧,後悔曷追?”
以上這些評論從不同角度揭示了長孫無忌複雜的歷史形象。無論是乾隆帝的尖銳指責、龔煒的歷史反思,還是蔡東藩的遺憾與警示,都為我們理解這位唐朝初期的重要政治人物提供了豐富的視角。歷史人物的行為往往交織著個人情感與國家責任,他們的選擇不僅塑造了當時的政治格局,也為後世留下了值得的思考材料。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