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間計削弱了吐蕃的實力。聖歷二年(699年),吐蕃將領論欽陵被殺,贊婆投降。

- 洪源谷之戰:久視元年(700年),唐休璟在洪源谷大敗吐蕃,斬首兩千五百餘級。

- 郭元振的外交勝利: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成功威懾吐蕃,使其獻馬三千匹、黃金三萬斤及大量牛羊,同時修築和戎城和白亭軍,擴充套件涼州疆界一千五百里。

北方戰況(突厥)

- 後突厥崛起與交戰:永淳元年(682年),東突厥復國為後突厥政權,連年侵犯唐朝邊境。長壽三年(694年),王孝傑大破突厥軍;默啜可汗隨後多次入侵,但在右鷹揚衛大將軍李多祚和王孝傑的打擊下被迫撤退。

- 契丹叛亂: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領李盡忠和孫萬榮起兵反周,攻陷營州,歷時十三個月後被平定。聖歷二年(699年),契丹餘黨再度作亂,最終由李楷固、駱務整徹底平定。

透過這些軍事行動,武則天不僅穩固了唐朝對西域和西南邊疆的控制,還有效抵禦了北方突厥的威脅,維護了唐朝邊疆的安全與發展。

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活動

武則天在位期間,積極開展外交活動,與多個國家建立了友好關係,並透過贈送珍貴禮物和接受外國使節來訪等方式,展現了唐朝的強大國力和開放姿態。

- 與日本的交流:早在垂拱元年(685年),武則天贈予日本(當時稱為倭國)兩隻大熊貓和七十張毛皮,體現了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這些在日本歷史上都有過記載。

- 鑄造“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延載元年(694年),在波斯大酋長阿羅憾等人的倡議下,各國胡商集資百萬億錢購買銅鐵,在洛陽鑄造了一座名為“大周萬國頌德天樞”的紀念碑。這座天樞不僅是對武則天統治的歌頌,也成為當時國際間文化交流和技術合作的一個象徵。

- 與阿拉伯帝國的互動: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阿拉伯帝國(大食)派遣使者向武則天進獻了一隻獅子作為禮物,象徵著權威與力量。然而,考慮到獅子飼養成本高昂且需大量肉類,最終決定將獅子退回。此舉展示了武則天務實的態度以及對國家資源的有效管理。

- 接待東羅馬帝國使節:大足元年(701年),東羅馬帝國(拂菻國)派遣使節訪問長安,朝見武則天。這次訪問加強了雙方的政治聯絡,並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透過這些外交活動,武則天不僅鞏固了唐朝的國際地位,還推動了不同文明間的相互瞭解與合作,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值得銘記的歷史篇章。

解決繼承人問題

聖曆元年(698年),在多方壓力下,尤其是宰相狄仁傑等人關於母子親情及李唐正統性的勸說下,武則天認識到人心所向的是李唐宗室。經過深思熟慮,她最終決定立原太子李顯為皇儲,以此回應社會期望並確保政權穩定。

懈怠政務轉向個人享樂

武則天解決繼承人問題後,逐漸將注意力轉向個人享樂,大興土木修建宮殿與佛寺。她晚年寵幸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二人因年輕美貌而備受寵愛,常打扮得花枝招展。武承嗣和武三思等人為討好二張,甚至甘願為他們牽馬執鞭。隨著武則天年邁體弱,她對朝政的直接控制力減弱,轉而依賴二張作為耳目。這導致二張兄弟逐漸介入政務,並捲入了對宰相魏元忠的陷害事件中,加劇了朝廷內部的緊張局勢。

被迫退位還朝政於唐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臥床不起,身邊僅剩張易之、張昌宗侍奉。此時,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聯合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人,聯合禁軍統領李多祚,以二張謀反為由發動政變,成功殺死了二張兄弟,幷包圍了武則天所在的集仙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