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722年-789年),字長源,祖籍遼東郡襄平縣(今遼寧遼陽),出生於京兆府(今陝西西安)。是唐朝中期的傑出政治家、謀臣及學者,乃北周太師李弼的六世孫。

李泌天資聰穎,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才智,深受唐玄宗李隆基的賞識。成年後,他常常遊歷於嵩山、華山、終南山等地,潛心研究道家神仙不老之術。天寶年間,唐玄宗命他待詔翰林院,成為太子李亨(後來的唐肅宗)的屬官。然而,由於遭受到宰相楊國忠的嫉恨,李泌不得不選擇歸隱潁陽以避禍端。安史之亂爆發後,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成為唐肅宗,隨即召李泌入朝,授予他銀青光祿大夫的官職,並任命為廣平王行軍司馬,參與國家軍政大事的決策,備受皇帝寵信。但不久之後,李泌又遭到權宦李輔國等人的誣陷,無奈之下再次隱居到衡嶽。

唐代宗李豫即位後,李泌再次被召入朝,擔任翰林學士。然而,他接連受到宰相元載和常袞的排擠,先後被外放擔任江南西道判官、楚州刺史、澧朗峽團練使以及杭州刺史等職務。唐德宗李適即位後,授予李泌左散騎常侍的職位,不久後又任命他為陝、虢都防禦觀察使。貞元三年(787年),李泌被召回朝廷,升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累封鄴縣侯,世人尊稱他為“李鄴侯”。貞元五年(789年),李泌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歲,離開後被追贈為太子太傅。

李泌在唐肅宗時期,積極參與平定安史之亂的軍事行動,為國家的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唐德宗統治時期,更是深度參與內政、外交、軍事、財政等多個領域的籌劃工作。他致力於整頓軍政、協調將相之間的關係,對外則積極聯結回紇、大食等國,共同遏制吐蕃的擴張,成功促成了“貞元之盟”,有效保障了邊疆的安定,為貞元時期唐帝國的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李泌不僅在政治領域有著卓越的成就,在學術上也有著深厚的造詣。他廣泛涉獵經史子集,尤其對易象有著精深的研究。李泌也擅長文學創作,尤其以詩歌見長。據史書記載,李泌曾著有《李泌集》二十卷,可惜今已失傳。然而,他的部分作品仍被保留在《全唐詩》《全唐文》等文獻中,為後世所傳頌。李泌的一生,是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他的智慧和貢獻,將永遠鐫刻在唐朝歷史的豐碑上。

早年經歷

李泌祖籍位於遼東郡襄平縣(今遼寧遼陽),其家族源自遼東的李氏,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的記載,屬於趙郡李氏定著六房之一的遼東房。他是南北朝時期北周太師李弼的六世孫,同時也是唐朝吳房縣令李承休之子。自幼年起,李泌便展現出非凡的才華,七歲時便能作文章,享有神童的美譽。

開元十六年(728年),因一次偶然的機遇,李泌得到了唐玄宗的召見。當時玄宗正與燕國公張說下棋,便讓張說測試一下李泌的才能。張說請李泌以“方圓動靜”為題作賦,李泌稍作思索後,詢問其中的要旨。張說解釋道:“方如棋局,圓如棋子,動如活棋,靜如死棋。”李泌隨即應答:“方如行義,圓如用智,動如施展才能,靜如內心滿足。”張說聽後,向玄宗祝賀得到了一位神童。玄宗大喜,對李泌大加賞賜,並命其家人好好培養他。

宰相張九齡對李泌尤為喜愛,常邀他至內室交談。張九齡與大臣嚴挺之、蕭誠交好,但嚴挺之不滿蕭誠的諂媚,勸張九齡遠離他。一次,張九齡無意中說出欣賞蕭誠的柔軟可喜,李泌立刻提醒道:“您以布衣之身入仕,因正直而位至宰相,如今卻喜歡軟美之人?”張九齡聞言大驚,立即改正態度,並向李泌認錯,尊稱他為“小友”。在朝廷中,李泌不僅受到張說、張九齡的賞識,大臣韋虛心、張廷珪也對他極為器重。

成年後的李泌學識淵博,尤其擅長研究《易經》。他時常遊歷於嵩山、華山、終南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