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子武官,都是後來卻到地方上當了一個小小的縣令。雖然他承襲了父親的縣公爵位,卻並未深入朝局,最後終於得以善終。

晚年的唐太宗李世民,年邁體衰,開始懷念往事,追憶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戰鬥歲月。為了表彰那些曾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功臣,於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戊申(二十八日)下詔在凌煙閣為二十四名功臣畫像,這就是著名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由閻立本所作,比例為真人大小,面北而立,以示尊皇。凌煙閣內部又被分隔為三層,最裡面一層的畫像均為功高的宰輔大臣;中間一層則為功高的王侯;最外面一層則是其他的有功之臣。晚年的唐太宗,經常來此懷舊。

“凌煙閣”這種形式的功臣閣,並非唐太宗李世民首創,歷代有之,比如西漢的“麒麟閣”,東漢的“雲臺閣”等,但是“凌煙閣功臣”卻是中國古代史中,歷代開國功臣中最有名的一個。

,!

能夠進入凌煙閣,自然是人臣榮耀之最。但秦叔寶戰功赫赫,為何凌煙閣卻是最後一名?

入選標準說明一切!

首先秦叔寶的功勞肯定是非常巨大的,這一點相信是沒有什麼值得懷疑的。

但是凌煙閣的功臣並不是唐朝建國的功臣排行榜,而是李世民的時候為了紀念開國功臣和治理國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的大臣的,所以開國的表現只能是這個其中的一個部分而已,而且很多的功臣都是在李世民稱帝的時候建立的功業,像侯君集攻破高昌、李靖消滅東突厥的功勞已經夠他躺在功勞簿上了,而治國能人像魏徵這樣的人都是能夠登上凌煙閣的,也就說明這個絕對不是簡單的一種考慮,而是綜合考慮的結果。

所以能夠登上凌煙閣的人,都是有著很大的功勞,同時也是要有代表性的功臣才能夠獲得這樣的殊榮的。

具體來說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人是能夠進入到凌煙閣的,第一種功臣就是最早參加李唐陣營的文臣武將,當然這也就是他們起家的資本了,這樣的人基本上都是屬於李唐自己家族的人,所以他們也就能夠最早加入到這個陣營了。這樣的人是以李孝恭為代表的,因為他就是李淵的侄子,而像柴紹那可是李淵的女婿。

第二類就是李世民的核心班底了,也就是跟隨著他參加玄武門政變的文臣武將,可以說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李世民絕對是不可能登上皇位的。所以這份擁立之功在加上他們在李世民成為皇帝之後,依舊是能夠在治國和軍事上繼續做出貢獻,所以他們也就能夠登上這個凌煙閣了,當然這個主要的代表就是長孫無忌,這個人可是李世民的鐵桿追隨者,其他的像尉遲恭,侯君集和程咬金都是堅定的支持者,其他的文臣就是以房玄齡和杜如晦為首了。這部分人也是進入到凌煙閣中最多的一類功臣了。

第三類主要就是一些治國理政的高手了,能夠開創出一個盛世的局面,能夠將唐朝的疆域無限地擴大,這些有功之臣也都是能夠進入到凌煙閣的,這裡面治國理政的魏徵,能夠開疆拓土的李靖和李世積都是這樣的一種情況了。

那麼秦叔寶是屬於哪一種情況呢?秦叔寶比較特殊,真的算起來的話,這三個陣營似乎都和他沒有什麼太多的聯絡,他肯定不是屬於最早加入到李唐陣營的武將,因為他是在先後經歷過很多的主公之後才加入到李唐陣營的,而且他雖然是被分配到李世民的麾下成為馬軍總管的。

但是在玄武門政變的時候,秦叔寶選擇了中立,也就是沒有參與到太子和秦王的爭鬥中,這一點李靖和李世積也是一樣的情況。

而且在李世民成為皇帝之後,秦叔寶基本上都是處於一個養傷的過程中,所以也就不可能參與到這個時候國家的治理和對外戰爭中去。

所以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