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第一期。

上面有晁蓋專門題寫的開篇詞。還報道了一篇名為《晁天王揮鋤修馳道》的文章,講述晁天王如同古代堯舜,親自揮舞鋤頭,帶領百姓拓寬修補官道,為天下百姓順利安全通行頂風流汗的事蹟。並提出“要想富,先修路”的口號。

文章名字俗了點,但是考慮到刊物是面對天下百姓,還是接地氣些比較好。

而晁蓋也在這一天,開始了自己的修路大業!

首先修築擴寬的是鄆城到濟州城的道路。按照二級道路標準,建設十丈寬的道路。

因為有之前的官道作為基礎,減少了測繪、選路等諸多環節。需要做的只是拓寬而已。

至於拓寬需要佔用道路兩旁田地問題,在現代可能是個難題,在封建古代卻相對容易,只要給他們等面積置換便是。若是土地面積不足,殺兩家民怨較大的地主豪強也就有了。

鄆城縣到濟州城距離六十里。

二十萬俘虜在道路兩側紮下二十個軍營。每三里就有一個萬人軍營。背巍軍分出大量人手看押。

一些鐵鍬、扁擔、籮筐等工具發了下去之後,還得防備俘虜拿到鐵器後鬧事。

雷鳴騎在這條六十里的道路上來回巡視,防止有人作亂。

“開工!”

十五萬俘虜分列在道路兩側,按照4米遠一個人的距離站好位置,排列出去那就是30萬米,正好60裡地。另外五萬則去運送生石灰等物資。

“啪,你個懶貨,快點幹,別想偷懶!”

“說你呢!磨磨蹭蹭,幹不完活,就別想吃飯!”

“瞪什麼?敢瞪我?你是有什麼不滿嗎?啪,啪,啪,服不服,服不服?”

梁山軍隊雖然勝利,但仍有許多戰友死於禁軍之手,現在他們可不會有什麼憐憫,巴不得這些俘虜鬧事,好一刀砍了他們。

按照晁蓋的計劃,準備擴寬的道路寬為十丈,也就是23米。刨去原本的3米寬,需要從周圍取20米寬的土和碎石墊高,比地面高出半米左右,這樣可以有效的避免道路積水。

那麼每一米的的工程量就是20*0.5*1=10立方。因為道路兩側同時挖土,所以一個俘虜需要負責4米寬,20立方的土方工程。

現代社會一個青年男子工作八小時,基本可以挖9立方土。古代可沒有八小時工作制,而且古人耐力普遍較強,所以晁蓋給每個俘虜們預定每天工作12小時,完成10立方米的工程量,應該還是合理的。

也就是說,只需要2天時間,他們就可以完成從鄆城通往濟州城的道路主體。

事實證明,晁蓋估算的不錯,從早飯開始,一直幹到天色黑下來,所有俘虜基本都完成了自己負責的工程量。

“收繳俘虜的工具,帶他們回營吃飯!”

俘虜們累了一天,精疲力盡,他們從各自軍州出發時,還懷抱著進入梁山地盤瘋搶一把的念頭,誰知道竟然戰敗落得如此下場。

“早知如此,還不如戰死呢?”一個瘦弱的俘虜拖著疲憊不堪的腳步,邊走邊道。

“噓,小聲點,別讓他們聽見。”年紀較大的俘虜瞥了他一眼,提醒道。

“李大哥,這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啊?朝廷會來救我們嗎?”

“會,一定會!朝廷還有那麼多大軍,他一定會擊敗梁山,救我們出去。”

“小黃鼠,你別聽李鬍子瞎說,這朝廷敗的那麼慘,怎麼可能來救我們!”一個絡腮鬍子俘虜插話道。

“那該怎麼辦?”

“我們要團結起來,不給梁山幹活,不喝他們的水,不吃他們的飯,最算是渴死,餓死,也不屈服!”絡腮鬍子鼓舞眾人道。

“鐺鐺鐺,開飯啦,拿好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