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官制改革(第3/3頁)
章節報錯
六品:
州府通判、都監、曹主,月俸25貫。
州曹行走九品、督辦八品、佐官七品。
五品:
州府知州,月俸40貫。
宋朝官員的月俸大致可分為“正俸”、“加俸”、“職田”三類。正俸包括俸錢,春冬服裝衣料等。縣令每月俸錢為20貫,小縣縣令12貫,每月祿粟五至三石,且地方官員還配有職田。除正俸之外,還有各種補貼,如茶、酒、廚料、薪、蒿、炭、鹽諸物、餵馬的草料及隨身差役的衣糧、伙食費等,數量與具體官職掛鉤。
而且晁蓋的規劃中,一律取消。
這種明目繁多的補貼,不但會增加庫房後勤壓力,而且更容易滋生腐敗,倒不如全部用錢自己購買。
“若是如此改革,恐怕公職人員的數量會膨脹數倍!”
宗澤有些擔憂的說道。
按照以前的官制,官員+公吏+編外行走,人數在180-200人之間。
可要按照現在的官制,知州1人,文武2人,文書10人,十二曹360人,外加帶刀捕快50人,就是423人,人員比之前的官制還擴張了一倍!
宋朝一大弊政,就是冗官,不由得宗澤不擔心。
“宗大人無需擔憂,宋庭冗官主要是吃空餉人員太多,人浮於事,效率底下。改革之後,人數看似多了一倍,工作效率卻大大提高。而且,取消各種福利、火耗之後,總支出的費用並沒有增加。”
簡單點來說就是,把上層官員的財富削減、福利取消,用於補貼下層官吏。這也算是另類的劫富濟貧吧。至於改革之後效率能不能提高?有沒有效果?晁蓋其實心裡也沒底,就拿登州一府九縣做個實驗吧。
如果效果好,將來大範圍推廣。如果有問題,及時發現後,船小好調頭。
“若是如此最好。那不足的編制名額如何分配?”
宗澤問道。
“村、鎮兩級,讓他們自己推薦,報送給我們名單即可。縣、州兩級,現任人員去除空餉之外儘量留任,不足名額,我帶來的學子,每州縣留五十人,讓他們擔任各曹佐官,學習政務。再張貼告示,面向州縣內的學子公開招募督辦、行走等辦事人員。三日後,我將主持一場面試。”
為了儘快招募人手開展工作,就不進行紙面考試了。
“他們怕是有些顧慮,一旦為吏,終身為吏的觀念根深蒂固,若非科舉無望,怕不會有太多學子願意出面應募。”
宗澤的顧慮不無道理。
有宋一代,雖然公吏在州級地方行政中承擔了繁重的職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宋朝對“官”與“吏”有著嚴格的階級鴻溝,不可逾越。
想要成為宋朝的官,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讀書科舉;一種是家族蒙蔭。比如蔡京就給自己家裡許多子弟蒙蔭,蔡家子弟四處去做官。
而“公吏”則不同,一但為“吏”一生為“吏”。
宋江奮鬥半輩子,想從“吏”轉變成“官”而不可得,最後還得靠著“殺人放火受詔安”的手段,才實現了階級躍遷。
真正有抱負的學子,不到最後心灰意冷,不會選擇從吏這條路。
“無妨,我將書寫《公職人員晉升條例》,隨同招募公告一同公佈。貫通上下渠道,能者上,庸者下。讓名將拔於卒伍,主官起於小吏,這將是我梁山與宋庭最大的區別。”
唉,又得當一次文抄公,合著我辛辛苦苦把智力提升到100點,全都用來挖掘腦海中的深層記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