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種田(第1/3頁)
章節報錯
“王進,讓陸戰營加大肅清周邊生番,李傑大匠造出來的拖拉機有十幾臺了吧,何瑤說第二季耕種有望突破百萬畝,當然人手不夠另說,可是先把周邊安全區劃出來是你們陸戰營近期主要任務,一定要做好。”
“是,陸戰營一定完成任務!”
王進知道小主人和善,一般情況下稱自己王大哥,可是一旦叫自己名字的時候,必然是做了決斷,自己需要的就是堅決執行,沒有第二個可能性。
經過幾次移民,現在陸戰營突破六千人,分為十二個營,以日本武士為主的海外軍團也有六千人規模。
海軍成軍慢,受限與船隻和人員素質只能慢慢訓練,但是也保持了十個營五千人規模。
陸戰營透過老兵帶新兵拿生番練手,士兵們的實戰經驗很足,護衛基地周邊完全夠用,現在需要的是主動出擊,把安全範圍擴大。
遊戲術語就是開地圖,為後方的生產建設提供武力保證。
海軍沒辦法,就算上短期培訓班也得三四個月的時間,再加上海訓,大半年的時間訓練出來的還是湊合著用,想成精銳之師,沒有一兩年根本不行。
陸軍就不一樣了,佇列訓練三月能聽懂號令就能上戰場,有些不講究的發把長矛就安排上戰場了,是生是死看命,活下來的基本就是精銳了。
邢承恩練兵備戰就是要練一隻最能打的軍隊出來。
縱觀世界戰爭史上有一個鐵律:不考慮武器因素的情況下,立國的那一批人,基本就是這個國家史上最能打的一批了。
這個鐵律適用於大多數國家,就連解放軍,也很難說能在作戰意志上超過當年的紅軍。
當然也有例外,很多人說美軍除外,他們最能打的反而是二戰中的軍隊,結果在朝鮮戰場上兩個國家最能打的軍隊來了一次碰撞。
邢承恩不敢說自己能練出紅軍那樣鋼鐵意志的軍隊,但也要是一隻有信念的近代軍隊。
邢承恩就不信了,自己練兵,鍊鋼,加大農業生產,自己準備這麼多未來還不能和鐵木真碰一碰?
蒙古西征持續40年,一直打到多瑙河邊,建立了一個面積高達3000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帝國。
為什麼僅僅十萬人的蒙古軍隊就能打下大半個歐洲?
後世總結的原因很多,什麼蒙古戰術先進、機動性很強等等,其實都不靠譜,根本原因就是當時歐洲生產力水平太低!
別不信,大家只知道華夏人種地天賦很強,可是根本不知道有多強。
歐洲農業種植收入是按照“種子產出比”計算的,也就是說,在田地裡撒下多少斤種子,未來收穫多少斤糧食有一個大致固定的比例。
在公元11世紀之前這個比例大致只有1:5左右。
1:5左右是個什麼概念?
一畝地古代大致能播下20斤種子,那麼未來就只能收穫100斤糧食!
對比一下古代中國,好吧,用中世紀中國畝產量對比有點欺負人,我們以2000多年前的秦朝的產量相比,當時秦朝種要20斤種子,而畝產就能達到240斤糧食!
歐洲的中世紀是從公元5世紀持續到公元15世紀,在中國大致就是南北朝、隋、唐、宋、元,在這個時期,中國農業種植相對秦代更有長足的發展,如果還是按照種子產出比計算差不多能達到1:20左右,水稻能達到1:45。
當時阿佩爾統計完琉求的糧食產量人是懵的,直喊不可能,也就是邢承恩手裡沒手機,要不然錄下來妥妥的表情包。
現在大家明白為什麼說在工業革命之前,古代中國佔據世界巔峰長達2000年,為什麼古代中國隨便拎一個朝代出來其 gdp在全世界都能佔據很大的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