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制度的優劣(第2/3頁)
章節報錯
了皇權外,其他人的位置都沒有辦法傳遞給後代。
但是獎勵位置的社會系統對於社會發展本身卻是致命的。
依託於上面的結論,可以推演下不同角色在一個獎勵位置的社會模型下的底層行為邏輯。
對於皇權而言,因為幹不好存在被推翻的可能,所以得緊緊把權力掌握在手中。
因為缺乏皇權神聖性的加持,以及缺乏貴族政治的拱衛。
皇帝的合法性是缺乏共識認可的,一方面皇權要不斷收緊對社會對管治能力,另一方面,皇帝需要找各種名號理由給自己的行為增加說服力。
所以專制體制下,統治者特別喜歡幹一件事,就是建造奇觀,因為奇觀能體現自己的豐功偉績,增加統治的合法性。
同時又由於缺乏制衡力量,行為往往不受阻礙,所以一旦遇到個能力不咋樣又喜歡折騰的主,容易玩崩了。
對於官員而言,位置是靠自己努力上來的,而位置是有效期的,又不能遺傳給後代。
不趁著在位的時候撈點,實在對不起自己的寒窗苦讀,同時又由於自己的位置來源於上面,只要自己的事情做的能讓皇帝滿意就行了,至於下面的反饋,不重要。
靠著迎合上意撈好處才是正道。
對於民眾而言,因為法律的限制,很多人一輩子被限制在土地上,種地交糧是畢生使命,加上農業是看天吃飯的,一輩子也就在溫飽間掙扎了。
,!
至於你想幹點別的,你得問問你的存糧答不答應,當地的地方官答不答應。
而對於社會整體而言,獎勵位置的篩選異化了社會的發展方向。因為一方面社會精英都在博取位置(功名)的道路上競爭內卷,沒有別的出路。
至於邢承恩想要的發展社會和技術發展,那真的都是奇淫技巧,傻子才專研那玩意。
另一方面即便有體制外的精英發明瞭啥技術,也會因為朝廷求穩的心態給拋棄掉,得不到傳播和發展。
因為我看中的是保住我的位置,你那些改善老百姓生活的東西跟我有什麼關係?
於是,整個社會的生產力停滯不前。
生產力得不到發展的情況下,而又由於統治集團缺乏制衡力量,所以社會的財富朝著上層轉移是必然發生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流逝,社會資源財富就會出現嚴重的結構問題。
能用於生產的資源越來越少,躺在官員倉庫的越來越多,至此,社會發展必然走向通縮。
最終就等著某一個事件引爆,然後系統重置。然後週而復始。
專制集權的體制從誕生起就是一個必然走向通縮的社會模型系統,缺乏外部輸血的情況下,自爆只是時間問題。
生產力停滯不前,而又動不動自爆,這樣一個極其不穩定的社會,無法形成積累,抹殺了社會多樣性的發展可能,更無法產生量變產生質變。
所以中國從秦到清的歷史,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頻繁地改朝換代。
秦制的規律是,一個王朝建立之初,就像新手機開機,開始總會執行得比較順暢。
有一段政治清明期,甚至會出現盛世,然而幾代之後,就會腐敗混亂,官逼民反,各種危機爆發,導致大一統郡縣制王朝經常出現系統崩潰,不得不重新啟動。
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新的王朝,再次開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同樣的歷程。
這個遊戲我們樂此不疲地玩了兩千年,所以留下一套史書叫二十四史,留下一首朝代歌。
所以,從秦始皇開始,幾乎每一代皇帝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怎麼樣才能保證皇位永遠不讓他人染指?每一位皇帝都為此夜不安枕,不停地尋找自己統治的漏洞,加以修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