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六大養馬地。

一、西北養馬區:五星

這一地區包括古代西域,草原豐美,各族人民歷來以畜牧為生,盛產良馬。2000多年來即為中國主要的良馬資源地。陝西、甘肅地區養馬也有悠久歷史。公元前約900年,非子在汧、渭之野為周孝王養馬有功受封,成為秦國的始祖,秦馬也因此有名。以後漢、唐時的大型國營養馬場,即主要分佈在這一地區。

代表馬種:河曲馬、大宛馬

河曲馬,它是中國地方品種中體格最大的優秀馬。它的最大優點就是耐重(可馱運100~150公斤、單套大車可拉500公斤重物),持久力較強(最大負重下可日行50公里),疲勞恢復快。秦穆公為周天子所牧的就是河曲馬,秦始皇統一六國所用騎兵的戰馬也是河曲馬。

大宛馬,大宛是古西域國名,大宛馬是西域最出名的馬種,也是人們常說的汗血馬。汗血寶馬體形好、聽話、快速、適於長途行軍,它不僅是戰爭的利器,更是古代帝王乘坐的首選。李世民昭陵六駿中的“什伐赤”、“特勒驃”即為大宛馬。

二、塞北養馬區:五星

戰國以後匈奴、突厥、蒙古等遊牧民族在塞北相繼興起,擁有龐大的馬群。透過民族間的貿易、戰爭和遷移,這一地區的大量馬匹自周、秦以來不斷傳入中原。如唐代在北邊設馬市,貢馬有的甚至來自貝加爾湖一帶。明、清宣化、大同等邊塞重鎮每年向塞外市馬定額達34萬匹。從遼、金、元到清代,察哈爾草原都是主要的養馬地。

代表馬種:蒙古馬

蒙古馬,相比歐洲馬、大宛馬的高大健壯,蒙古馬雖然比較矮小,但勝在皮厚毛粗、耐受力極強,不但可以連續行軍幾晝夜,而且還能忍受零下四十度的嚴寒,這在蒙古第二次西征中敢於在冬季發動攻勢,蒙古馬耐嚴寒的優勢就發揮的淋漓盡致。

而且蒙古馬能在雪地裡覓食,士兵還可以靠母馬的馬奶充飢,極大地減輕了後勤補給的壓力。

蒙古鐵騎的機動性天下無雙,就得益於蒙古馬,蒙古騎兵不但能一邊作戰一邊行軍,而且每天都能推進80公里,相比歐洲騎士的單純行軍距離多了將近一半。

三、西南產馬區:三星

包括xz地區,西南地區養馬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漢代巴蜀商賈已在這裡進行馬匹和其他畜產貿易。東漢曾在四川、雲南設定馬苑。西南馬適於山區生態環境,不乏名貴良馬,但作軍用多不及北方馬。據《桂海虞衡志·獸志》記載,南方所產“果下馬”,高不逾三尺,以廣東德慶所產最佳。

代表馬種:大理馬、蜀馬

大理馬,體型矮小緊湊,行動靈敏。四肢結實,筋腱發育良好,屬兼用型馱乘馬種。

蜀馬,體型較小,擅走山路。唐代李匡乂《資暇集》卷中說:“以其便於難路,號為蜀馬。”

四、東北養馬區:四星

東北養馬區包括現在的東北地區以及古代的幽雲十六州,春秋、戰國時的東胡及繼起的鮮卑、烏桓,都是騎獵部族。鮮卑東面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扶余人以營農為主,也產名馬。契丹、女真族先後建立遼、金後,曾設有宏大的群牧組織。遼國養馬達百餘萬匹,金世宗時僅7處群牧所養馬就達47萬匹。近代因大量移民關外墾殖,迫切需要畜力,東北三省成為近百年來全國馬數最多的地區。

代表馬種:吉林馬、黑龍江馬、東北挽馬

吉林馬,吉林馬力速兼備,輕快靈活,適應性強,耐粗飼,持久力強,容易飼養和駕馭,八旗兵所用馬匹多是該馬種。

黑龍江馬,體型稍輕,抗寒力強,體質結實,較乾燥,有悍威。

東北挽馬,它是在蒙古馬基礎上,用輕型馬品種和重型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