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登島(第1/3頁)
章節報錯
邢承恩很是期待,想象上萬人去琉求後成為先鋒農墾團,篳路藍縷、開荒拓殖的畫卷。
寶島目前畢竟沒有官府,自己就是最大的管理者,這也是為什麼要搞這樣一個官身。
一個沒有官方身份的海島勢力,哪怕實力再強,也只會被定義為海盜。
只有釘在南宋,擁有官軍的身份,才可以大借其勢,渾水摸魚,而不是徹底甩開朝廷自立門戶。
自己才可以借用南宋的市場來發展自己,要不然就是海盜之流。
流民這次在隔離營地訓練時間長了一些,主要是澎湖主島這邊房子不夠。
澎湖主島以後就是軍港駐防,未來的重心全在琉求,這邊再建設房子就是浪費了。
琉求水稻每年分兩期耕作,一期作約自一月至七月,生育期約120天,二期作約自7月至12月,生育期約100天,依地區及品種略有差異。
西部地區為主要的生產地區,生育期氣溫較高,稻穀充實飽滿;東部地區溫度及日照較低,稻穀充實期長,稻穀品質優良。
邢承恩准備這個時點登島就是為了趕上開荒種植第二季水稻。
六月五日,天氣果然晴朗。經過一番安排,由七艘海船組成的船隊駛離澎湖主島島,乘風破浪的浮海南下。
七艘大海船載著一萬多人直奔琉求而去,
邢承恩等人全部出海,島中只留下李六魁留守,以後駐軍防衛海盜來襲。
王海帶海軍二營以後駐軍在琉求,兩隊半月一輪換,日後招的人多了可以輪休。
半日不到,船隊到達琉求臺江,後世這裡就是鄭成功登入的熱蘭遮城和赤嵌城,如今自然沒有這個名字了。
邢承恩還是為了紀念鄭成功,將此處命名安平。
臺南地區是臺灣最平坦的地區,這裡也是從大陸到臺灣的最佳登陸點。
此地的海陸形勢非常奇妙:整個港口分為內港和外港,中間有大員島、北線尾島等隔開。
要登陸的船隻要進入內港只有兩條航路可以選擇,一條是南航道,這裡口寬水深,船易駛入;另外一條是北航道,這裡水淺道窄,只能通行小舟,大船必須在漲潮時才能透過。
北航道先不說,南航道的必經之地這裡以後也要建個古堡守衛航道。
熱蘭遮城歷時10年修建完成,位於南航道的必經之地。
熱蘭遮城分為上、下兩城,上城又有上下兩層,上層最中間是一座四方形的三層建築,其高度達到了10米。
城牆的四周各有一座稜堡,每座稜堡有12門加農炮。
稜堡圖紙邢承恩就有,交代王進以後要在這裡一座稜堡可以防禦海外之敵。
之後船隊到達臺南位置,放下小船安排人先上岸。
駱明事先做過演練,兵士先上岸,顧平已經帶人把周圍地勢偵查了一遍,威脅並不高。
邢承恩到岸後先放出一部分物資,匠人指揮奴僕先搞出簡易碼頭來讓大船停泊。
另一邊開始挖地基走排水,邢承恩為此燒製了不少陶管,以後引水也方便使用。
兩天時間這裡就變成大工地了,邢承恩成了搬運工,那裡需要物資就過去放一批,來回跑。
城市的溝渠也都規劃好,做了標記按指示施工。
野外帳篷和蚊帳都有準備,藥品也有準備,所有人不許喝生水,總之條例很多,人人必須遵守。
現在實行全員軍事管理,就連吃飯都是軍事化,邢承恩直接搞成套餐蓋飯模式,一天三頓,每頓有一肉一素加主食配湯。
做飯分成十組,百人一組錯點吃飯,這樣下來井然有序也不擁擠。
軍營最先建好,跟著就是各種功能建築逐一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