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開始改變。

按照這個邏輯,英國人在大清帝國不聽話的時候,以有限的武力迫使他屈服。

在太平軍起義,大清國的秩序瀕臨崩潰的時候,英國人居然一邊在打第二次鴉片戰爭,教訓不聽話的清政府,一邊預設華爾、戈登的洋槍隊在上海的郊外重創太平軍,維持中國的秩序,一邊是低價採購中國的棉花,菸草,茶葉,絲綢,一邊向中國傾銷他的棉紡織品,生意人嘛,和氣生財,武力更多是對生意的保障。

對於中國人來說,他們的感受是,收入方面,參照葉聖陶先生的文章多收了鬥,雖然收成稍微多了點,但是農產品價格在西方的擠壓下不斷下跌。

消費方面,外國的洋米洋麵洋布洋貨質優價廉,充斥了中國的市場,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在解體,但老百姓也買到洋貨了。

對這樣一股力量,你看不見他摸不著他,洋人沒有直接來燒殺搶掠,但他們掠奪的財富比搶劫多得多。

當時的中國人對洋人只有充滿著敬畏,恨不起來。

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中國人對洋人要麼賣菜,要麼幫忙挖溝,要麼幫忙送信,甚至洋人還招聘了一支華人的軍隊。

,!

國家興亡,肉食者謀之,與我何干?只要我自己有錢賺,只要我自己的日子不被打擾,我不用管壓榨我的國家的存亡。

英國人很敏銳地把握住這一點,第1次鴉片戰爭的時候,英國人很注意把打擊範圍僅限於清朝的官員,儘量不去幹擾當地百姓的生活,他們很順利的就打下了廣州城,廣州的秩序沒有遭到很嚴重的破壞。

英國是一個相對安靜的拔鵝毛者。

比起當年滿清征服中國時的燒殺搶掠,英國人文明的多。當然這並不是給英國人洗地,英國人也幹了很多壞事,但就怕對比。對於一個升斗小民來說,只要英國人對他的直接搶奪有限,他們還是會優先照顧自己的營生。

所以你不能指望那個時代,侵略了我的祖國,全體國民就慷慨激昂,奮起抗議。

那個年代大部分國民首先想的是,喲,老爺們被趕跑了,沒人收租子了,因為滿人就是把我們當豬狗一樣對待。

這種民眾的冷漠,深深地刺痛了魯迅先生。

很多中國的有識之士思考如何讓中國組織起來,讓中國覺醒。

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辛亥革命,都沒有根本的解決問題,但是也推動了民族主義的不斷進步,不斷啟發了民智,但還不夠。

完成中國人民族主義覺醒的最關鍵一步,是日本人送上的神助攻。1937年7月7日,日本人挑起盧溝橋事變,意圖滅亡整個中國,全面抗戰爆發。在殖民心態上,日本人是缺愛的屌絲。

意識形態上,日本人剛剛完成了他們的民族主義構建,叫囂自己的民族優越性,把整個中國人視作劣等民族;經濟方面,日本人發起侵華戰爭的原因,就是國內經濟受到重創,轉嫁國內經濟危機。

因此日本對華的態度是燒殺搶掠,把所有人都變成奴隸,即使投降的偽軍也不例外。

日本人掀起了戰爭波及了大半個中國,讓幾乎整個中華民族都陷入巨大的痛苦中。

但是,關鍵是這個但是,但是日本人又不能滅亡中國。

他像是一條瘋狗在不斷撕咬一頭打了麻藥的公牛,公牛被咬的遍體鱗傷,但並沒有致命,狗不但沒有把公牛咬死,反而把公牛給咬醒了。

抗戰中,每一箇中國人都意識到如果自己的國家滅亡,每一位同胞都必然成為奴隸。

有國才有家,國破則家亡,這個迫切的道理與日漸開啟的民智相結合,最終造就了中華民族主義的覺醒!

後世隨便問一個懂一點點歷史的中國人最恨誰?第一是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