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鐵站在柱子前面,儘管是現代人的建築,也靜靜觀瞧。

在他看來,這裡可能就是都市的人文景觀,依據古人的一些文獻記載,弄出這麼一個息壤的主題文化小公園。

不管怎麼說,荊州這個地方還真是文化底蘊深厚的多。

據郭璞注《海內經》稱:“息壤者言土自長息無限,故可以塞洪水也。”也就是說,息壤是一種可以自己生長、膨脹的土壤。所以也有現代漢語裡面的一個解釋:“息”為生長之意;息壤,就是指能自己生長的土壤。

《玉堂閒話》對此則有更清楚明瞭的表述:“禹鐫石造龍宮填於空中,以塞水眼。”大禹用石頭鑿了一隻龍宮的模型,投入管湧中。這個石制龍宮的模型,就叫做“息壤”。

息壤,是不是一種子虛烏有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呢?

也不盡然。在對古代歷史遺蹟進行考古發掘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意思的東西,其中多次出現明確用古文字標註“息壤”字樣的東西出現。

較早的時候是一種土,乾燥時堅硬如同石頭,用水軟化之後就會膨脹,其實就是一種特殊的粘土。

南水北調中黃河至漳河渠段,就曾挖出一種粘土,膨脹性和吸水性都很強,失水狀態下很堅硬,像是一種比較軟的石頭,吸水之後就會變大。

很多人認為,可能息壤就是古人對土壤的誇大和神話。

甚至,漫畫《神兵玄奇》中,黃玉郎根據大禹治水的故事,將息壤想象成一種液態金屬,它遇水就會變硬,比鋼鐵強度更大,最後更成為主角南宮問天的一大絕技,息壤鑄兵。

現代人還有一種解釋,就是說所謂息壤就是初見形態的水泥,再加上筋骨的話,就是現代混凝土的雛形“砼”。

從水利工程上說,後者還有點道理,還有著可能性。

周鐵並不這麼認為,他的視角看,他認為息壤就是法寶。

瞬間膨脹,可以堵塞水道,防止洪水漫延,這完全可能是一種土屬性的法寶,能夠吸收、擴散土靈性才會如此。

“禹鐫石造龍宮填於空中,以塞水眼”明顯就是激發之後,土性法寶失去能量,要重新進行溫養的一個過程。

從蕭燕妮博士給他普及的知識上看,物質也不能無限的擴大或者膨脹,能量也需要守恆,不能無數次的使用。

“唉,可惜找不到這個地方,不然就能得到一個土性法寶吧!”周鐵暗忖,這法寶肯定比自己的小番天印等級要高。

至於漫畫所說,完全是隻看到了息壤生長的特性,沒有注意到它土的本質,即使再硬,也不會變成鐵吧。

想到這裡,周鐵心裡似有所悟,息壤的本性就是生長啊!

他又想到自己這些天觀察的太歲,太歲的生長過程是不斷分裂。土的屬性也應該是生生不息的特性。

自己以前總是受到一些文學和影視作品的影響,每次想到土,都是那種黃土高坡的厚重,黑土地的肥沃景象。

土壤,其中的“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鬆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萬物。並不是呆板、呆滯,這才應該是土性本質。

想到這裡,周鐵的腦海裡轟然一動,似乎有了呼應一般。

識海的當中的五芒星裡,那五個小珠子分別為綠色、紅色、黃色,金色和白色。每一個綵球之上都有淡淡的光華從其上散出,似乎已經有了生命力一般。

:()五行術士在都市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