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人口與賦稅(第2/2頁)
章節報錯
好,孩子生得多,家族就會越來越興旺,每一代只要出一個出人頭地的讀書人,這種富貴就能延續。
因此讀書人的家裡非常注重子弟的教育,一些當朝的高官致仕之後都會在家學中教授子弟,因此朝中經常能夠看到,一家三代同朝為官的現象。
這是因為他們壟斷了教育資源,掌握了科舉的技巧,而不是他們比普通百姓更加聰慧,長期的教育壟斷就形成科舉世家,這樣的家族再透過聯姻,就會形成盤根錯節的社會關係。
什麼同鄉、師生、家族、姻親,這些串聯起來,就形成了一個個龐大的關係網,他們互相提攜,互相袒護,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
皇帝皺著眉頭,他還是第一次聽人這麼細緻的剖析讀書人,將為何讀書人的家族更容易出科舉人才的緣由說的清清楚楚。
他就算是再反應再慢,也明白了朱厚照說的這些事與土地的關聯,這麼大的家族想要維持肯定需要大量的財富維持,最穩定的財富肯定就是土地。
皇帝很好奇,自己兒子這些理論是從哪裡學來的,他相信無論是楊廷和,還是劉健以及其他東宮屬官沒有人會教太子這種給自己埋下禍根的學問。
朱厚照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與士紳大族相比,普通百姓不但要承擔朝廷徵收的田稅,還要忍受地方官吏的盤剝,不然地方官府養的那麼多沒有薪俸的白役怎麼生存。
更為要命的是,比起田稅來說,丁口稅和徭役更加讓百姓痛恨,田稅百姓只要沒有了土地,也就不用繳納,可是丁口稅,無論有沒有土地,只要是成年的男丁都要繳納。
這就導致了民間很多百姓生了孩子不到衙門登記戶籍,或者在孩子成丁之前就悄然失蹤。這些沒有戶籍的百姓,不能讀書、不能種地,他們最多的去處就是到大戶人家賣身為奴,成為大戶人家隱藏起來的人口。
就算一些百姓不捨得將自家孩子送到大戶人家為奴,可是小戶人家土地就那麼十來畝,原本養活一個五口之家,還能溫飽有餘,隨著生丁越來越多,十幾畝地又怎麼能養活更多的人口。
一旦遇到些天災人禍,就只能典賣土地應急,往往在災年,大戶人家會將土地的價格壓得很低,百姓為了生存又不得不出賣自己賴以生存的根基。
因此一個地方出現望族的代價就是這個地方的土地高度集中,小民百姓根本無法與大家族競爭,甚至一些百姓為了避稅還會主動將土地投獻到大戶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