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嗣時,在武則天面前數日不食,請求將天下讓於陛下,其高尚德行天下皆知,陛下怎能懷疑他?”

最終,唐中宗還是接受了蕭至忠的意見,停止了對弟弟妹妹的迫害。

中宗離世後輔政之爭

唐中宗去世之後,上官婉兒起草遺詔,原計劃讓韋皇后聽政,並由睿宗輔政。然而,宗楚客對韋溫表示:“相王輔政不合禮制,況且他與皇后是叔嫂關係,臨朝時禮儀難處。”於是,二人率諸宰相上表,請韋皇后臨朝攝政。儘管蘇瑰反對,唐睿宗還是被剝奪了輔政的權利。

這些事件也反映了唐睿宗在政治鬥爭中的脆弱地位,以及他在面對猜忌和權力爭奪時的無奈與被動。

天子問道

睿宗崇通道教,曾召見天台山道士司馬承禎,向他請教陰陽術數。司馬承禎答道:

“所謂‘道’,在於不斷減少慾望,最終達到無為的境界。”

睿宗進一步詢問:

“對於個人修行而言,無為是最高境界,那麼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

司馬承禎回答:

“治國與修身的道理相通,關鍵在於順應自然,去除私心雜念,如此國家便能大治。”唐睿宗對此深表贊同,稱讚司馬承禎如同古代教導黃帝的廣成子一般智慧。

結語

唐睿宗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不僅兩次登基成為皇帝,還三次主動讓出皇位,展現出非凡的政治智慧和謙遜態度。儘管直接執政的時間有限,但他在位期間所採取的一系列舉措為唐朝後續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基礎。

睿宗繼承了唐初的優良傳統,在治理國家時展現了卓越的領導才能。特別是在權力交接方面,他以高度的責任感和遠見卓識,確保了政權的平穩過渡,避免了潛在的宮廷鬥爭和社會動盪。他的決策不僅鞏固了唐朝的統治,也為後來的繁榮昌盛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多個關鍵時刻,唐睿宗的選擇對中國歷史上一個關鍵時期的穩定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例如,他第一次讓位給武則天,確保了政治局勢的平穩;第二次登基後,他又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唐玄宗,開啟了唐朝最輝煌的時代之一——開元盛世。

這些選擇不僅贏得了當時臣民的尊敬,也彰顯了一位真正帝王的胸懷與擔當。睿宗的智慧和謙遜,不僅為唐朝的長治久安做出了貢獻,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政治遺產。

歷史評價

乾隆皇帝:睿宗因為有明皇這樣的兒子,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復辟之功,但父以子貴,明皇討逆成功後,睿宗得以重返帝位。鑑於建成之亂的歷史教訓,睿宗以功立嫡,並最終傳位給明皇,顯示了他懂得權衡利弊,做出了明智的選擇。這些評價總結了睿宗作為一位皇帝的特點及其歷史地位。

歐陽修:1. 睿宗因兒子的功績而在位時間不長,因此並沒有太多值得稱道之處。

2. 從高祖以來,三位皇帝退位傳子,唯有睿宗出於真誠敬畏天意而讓位。

司馬光:1. 相王李旦寬厚恭謹,安詳謙讓,因此在武則天和韋皇后執政期間得以倖免於難。2. 睿宗借鑑前朝禍亂,以功立嗣,展示了靈活應對局勢的能力。

範祖禹:唐朝自高祖起兵滅隋後,短短几年內平定四方,太宗建立貞觀之治,幾乎媲美三代。然而,傳至第三代便遭遇武氏篡位,國運中斷二十餘年。中宗、睿宗在位時間短暫,朝政混亂。直到明皇透過軍事手段奪回政權,才重新恢復並開創了開元盛世,幾乎再現貞觀之治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