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讚譽。

到了貞觀三年(629年),一場嚴重的旱災席捲全國,唐太宗命令房玄齡、杜如晦以及長孫無忌等重臣前往名山大川舉行祈雨儀式,以期緩解旱情。同年,杜如晦接替了長孫無忌擔任尚書右僕射,繼續負責官員選拔這一關鍵工作,並與房玄齡並肩輔佐朝政。二人共同制定了朝廷的組織架構,他們的合作堪稱完美,治理智慧和領導能力得到了一致的認可,被譽為當時最優秀的宰相。

然而,好景不長,杜如晦英年早逝,這對太宗皇帝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為了表達對這位昔日摯友的深切懷念,李世民親自作詔書給著作郎虞世南,請求他為杜如晦撰寫碑文:“我和杜如晦之間的情誼深厚,今他不幸離世,追念往昔功績,我悲痛不已。希望你能領會我的心意,為杜如晦留下一篇動人的碑文。”

隨著時間流逝,唐太宗對杜如晦的思念依然未曾減退。賞賜房玄齡黃銀帶時,太宗因無法再將同樣的榮耀給予已故的杜如晦而潸然淚下,於是又準備了一條黃金帶,囑咐房玄齡將其帶到杜如晦的靈堂,希望能以此安慰好友的靈魂。貞觀五年(631年),每逢杜如晦的忌日,太宗皇帝都會派遣使者慰問其家人,賞賜之豐厚如同生前。他還特別封杜如晦的兒子杜荷為郡公,以示對其家族的尊重。

貞觀七年(633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在杜如晦等人的墓前舉行祭少牢儀式,表達了唐太宗對這些功臣的敬意和懷念。直到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宗又下令由閻立本繪製包括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在內的二十四位開國功臣的畫像,並將它們置於凌煙閣之中,以紀念這些為唐朝建立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們。杜如晦位列第三,他的形象永遠留在了歷史的畫卷中,成為了後人緬懷的物件,也見證了他與唐太宗李世民之間那份超然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