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高宗李治:被低估的君王(下)(第3/5頁)
章節報錯
和社會的影響,而非個人情感。從現存的史料來看,他們的關係顯然是非常緊密的:李治對武則天有著高度的信任,並在她成為皇后之後逐漸賦予她更多的權力,最終讓她參與到了國家大事的決策中。這種信任與合作不僅加深了兩人之間的紐帶,也使得武則天能夠在政治上取得巨大的影響力。
“鳳鳴朝陽”
永淳元年(682年),儘管國家面臨糧食短缺和外敵入侵的困境,高宗李治仍然決定在嵩山之南建造奉天宮,意圖遍封五嶽以彰顯皇權。面對李善感的“當前國事艱難、民不聊生”的直言進諫,高宗並未改變其建設計劃。而李善感的這次勇敢勸諫打破了長達二十年無人敢直諫的局面,被時人譽為“鳳鳴朝陽”。
曾計劃遜位
上元三年(676年),高宗李治的健康狀況因風疾惡化而愈發不佳,他考慮退位,將朝政大權交予天后武則天攝政。這一決定引起了宰相郝處俊的擔憂,他向李治進諫說:“陛下為何打算親自將皇位傳給天后?這天下乃是高祖與太宗所奠定的基礎,並非陛下個人之私產。陛下應當謹守宗廟,確保皇位傳承於李氏子孫之中,絕不可輕易讓國於他人,尤其是皇后。”郝處俊的話語強調了維護李唐皇室血脈正統性的重要性。李治聽從了他的建議,放棄了遜位的想法。
得知此事後,武后採取行動鞏固自己的影響力。她召集了一批博學多才的文人學者,編纂了《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和《樂書》等著作,總計約一千餘卷。這些書籍不僅展示了她的文化修養,還透過傳播特定的思想觀念來影響朝廷和社會輿論。此外,武后秘密下令參與審查官員們的奏摺,以此方式逐步分擔並削弱宰相的權力,從而加強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此番舉措顯示了武則天對權力運作的敏銳洞察力及她在政治舞臺上的雄心壯志。
患病離世
次年,即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前往奉天宮欲行封禪中嶽嵩山之禮,但因健康原因未能成行。隨著病情的惡化,唐高宗不得不將部分權力交給皇太子李顯,並任命裴炎、劉齊賢、郭正一等人為輔政大臣。
同年十二月,李治頒佈詔書改元弘道,並命令在全國範圍內建立道教觀宇,根據各州等級設立不同數量的道士觀。這項政策導致了全國範圍內大規模的道教建築興建活動。然而,由於健康狀況每況愈下,高宗最終未能親自登門宣讀赦免書,而是讓百姓在殿前聆聽。
十二月丁巳日(12月27日)夜晚,高宗李治在東都洛陽的貞觀殿去世,享年五十六歲。他的遺詔指示簡樸辦理喪事,並允許皇太子在靈柩前行即位禮。同時,遺詔還規定軍國大事若有難以決斷之處,應由天后武則天處理。群臣追諡李治為天皇大帝,廟號高宗。後來,在天寶八年和天寶十三年,李治的諡號分別被追加為“天皇大聖皇帝”和“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彰顯了後代對其統治時期及個人品德的高度評價。
結語
儘管唐高宗李治在歷史上的形象有時被描繪得較為柔和,甚至在其統治期間受到皇后武則天影響力的籠罩,但他的領導確實為大唐王朝的持續繁榮和強盛奠定了堅實基礎。在他的治理下,唐朝不僅保持了強大的國力,還在文化、藝術等領域達到了新的高峰。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繪畫、音樂及建築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就,反映出一個開放包容且充滿活力的社會環境。因此,儘管歷史上對李治個人能力存在不同評價,但他對大唐盛世的貢獻不容忽視,其統治時期見證了帝國在多個方面的重要進步和發展。
關於高宗的一些趣聞逸事
幼年時期的李治展現出了一種早熟的跡象。在他剛剛學會扶著床沿蹣跚學步之時,便對書寫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身邊的侍從們注意到他喜歡隨手塗鴉,於是便給了他紙張以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