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以張說、蘇頲、嘉貞、九齡之徒,皆能始終彌縫,不失紀律。”

唐朝宰相崔植:“明皇守文繼體,嘗經天后朝艱危,開元初,得姚崇、宋璟,委之為政。此二人者,天生俊傑,動必推公,夙夜孜孜,致君於道。”

唐朝第十五位皇帝,唐穆宗李恆次子李昂:“俾疇賢相,以訪遺裔。或血食不繼,宗祊已蕪。如(褚)遂良之委笏面諍、名垂史書,(狄)仁杰之恢復廟社、事形先覺,宋璟之文吏骨鯁、功參治平,(李)元紘之守規畫一、時成有裕。”

唐文學家和詩人杜牧:“宋開府璟,亦進士也,與姚唱和,致開元太平者。凡此十九公,皆國家與之存亡安危治亂者也。”

晚唐詩人、文學家皮日休:“餘嘗慕宋廣平之為相,貞姿勁質,剛態毅狀。疑其鐵腸石心,不解吐婉媚辭。然睹其文而有《梅花賦》,清便富豔,得南朝徐庾體,殊不類其為人也。後蘇相公味道得而稱之,廣平之名遂振。”

唐末五代時期大臣、文學家王仁裕:

1宋璟為宰相,朝野人心歸美焉。

2宋璟愛民恤物,朝野歸美,時人鹹謂璟為有腳陽春,言所至之處,如陽春煦物也。

五代時期政治家、史學家劉昫、趙瑩等:1履艱危則易見良臣,處平定則難彰賢相。故房、杜預創業之功,不可儔匹。而姚、宋經武、韋二後,政亂刑淫,頗涉履於中,克全聲跡,抑無愧焉。2姚宋入用,刑政多端。為政匪易,防刑益難。諫諍以猛,施張用寬。不有其道,將何以安?

北宋政治家、詩人寇準稱:“唐宋璟不賞邊功,卒致開元太平。”

北宋官員、文學家、史學家、詞人、古文家宋祁:“姚崇以十事要說天子而後輔政,顧不偉哉,而舊史不傳。觀開元初皆已施行,信不誣已。宋璟剛正又過於崇,玄宗素所尊憚,常屈意聽納。故唐史臣稱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歸於治,此天所以佐唐使中興也。嗚呼!崇勸天子不求邊功,璟不肯賞邊臣,而天寶之亂,卒蹈其害,可謂先見矣。然唐三百年,輔弼者不為少,獨前稱房、杜,後稱姚、宋,何哉?君臣之遇合,蓋難矣夫!”

北宋時期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1姚(崇)宋(璟)相繼為相,崇善應變成務,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協心輔佐,使賦伇寬平,刑法清省,百姓富庶。唐代賢相,前稱房(玄齡)杜(如晦),後稱姚宋,他人莫得比焉。2上即位以來,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嘉貞尚吏,張說尚文,李元紘、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其所長也。

北宋文學家、思想家蘇轍:“玄宗初用姚崇、宋璟、盧懷慎、蘇頲,後用張說、源乾曜、張九齡;憲宗初用杜黃裳、李吉甫、裴垍、裴度、李絳,後用韋貫之、崔群。雖未足以方駕房、杜,然皆一時名臣也。故開元、元和之初,其治庶幾於貞觀。開元之初,天下始脫中、睿之亂。玄宗勵精政事,姚崇、宋璟彌縫其闕,而損其過,庶幾貞觀之治矣。”

宋代詞人葉夢得:“唐人房喬、裴度優於德量,宋璟、張九齡優於氣節,魏鄭公(魏徵)、陸贄優於學術,姚崇、李德裕優於材能,姚崇蔽於權數,德裕溺於愛憎,則所勝者為之累也。”

明代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姚崇、李泌才相似也,崇體近實,泌用近玄;狄仁傑、宋璟器相似也,仁杰近圓,璟則方;陸贄、李絳識相似也,贄達絳遂;杜黃裳、裴度略相似也,黃裳近疏度近密。”

明清思想家學者、詩人、詞人王夫之:“使得丙吉之量,宋璟、張九齡之節,韓琦之忠,姚崇、杜黃裳之才,清本源,振綱紀,以納之於高明弘遠之途,漢其復振矣乎!”

近代小說家蔡東藩:

1唐室賢相,前稱房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