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中商議立元帥時,眾人的目光大多聚焦於建寧王李倓,李泌卻私下對肅宗皇帝說:“建寧王確實聰慧,但廣平王是嫡長子,有為人君的氣度,難道陛下想讓他效仿吳太伯嗎?”唐肅宗回應:“廣平王已被立為了太子,何需再做元帥?”李泌分析:“若元帥立下大功,陛下不立其為君位繼承人,可行嗎?太子隨軍是撫軍,留守是監國,如今元帥之位實為撫軍之責。”肅宗皇帝最終採納了他的建議。唐肅宗還是太子時,曾遭到宰相李林甫多次進讒陷害,心中積怨已久。即位後,他打算挖出李林甫的遺骸焚燒。李泌則認為,天子如果心懷舊恨,就無法向天下展示寬廣胸懷,更會使叛軍之人失去改過自新的念頭。

唐肅宗聽後有些不悅,問道:“你忘了往事嗎?”李泌正色道:“臣之所慮非在此。上皇統治天下五十年,一朝失意(指玄宗逃亡四川),身處南方惡劣氣候之中,且年事已高,若聞陛下記恨舊怨,必內心慚愧不樂。萬一上皇因此傷感得病,即便陛下擁有天下之廣,也難以安撫親人之心。”話未說完,唐肅宗已有所感悟,下階竟然抱住李泌的脖子痛哭道:“朕未曾想到這些。”

隨後,唐肅宗向李泌詢問剿滅叛軍的戰略,李泌根據當時形勢,制定了一套圍剿計劃。他斷定,安祿山、史思明等人是一群無宗旨的烏合之眾,目的僅在搶劫,“天下大計,非所知也。不出二年,無寇矣。陛下無慾速,夫王者之師,當務萬全,圖久安,使無後害。”因此,他擬定戰略,讓朔方大將李光弼堅守太原,出井陘;郭子儀攻取馮詡,進入河東,隔斷叛軍四將,使其不敢南移一步。又密令郭子儀開放華陰一角,讓叛軍能通關中,迫使他們北守范陽、西救長安,奔波數千裡,勞損精兵。而唐軍則以逸待勞,剪除其弱卒。再將各路兵馬齊聚扶風,與朔方軍共同平叛。並命建寧王李倓為范陽節度大使,與李光弼互為犄角,以攻取范陽。叛軍失去根據地,必將身死於河南諸將之手。

唐肅宗採納了李泌的計劃,後來事態發展皆如其所料。這便是李泌的“挫其銳,解其紛”的戰略運用。然而,遺憾的是,唐肅宗急功近利,未能聽信李泌的建議,致使河北未能徹底肅清。肅宗急於儘快收復都城長安,在郭子儀籌借到西北軍大集合之際,便對李泌說:“今戰必勝,攻必取,何暇千里先事范陽乎!”李泌分析:“若動用大軍,急於速得兩京,則賊勢必將重新強盛,我們日後會再受困擾。我們有恃無恐的強大兵力,全賴磧西突騎、西北諸戎。若先取京師,約在明年春天可成功。但關東地理與氣候特殊,春天早至,氣候悶熱,騎兵戰馬易生病,戰士思春,亦想早日歸家,不願再輾轉作戰。那麼,淪陷之敵又可休養士卒,整軍經武,日後必復南來,此乃危險之舉。”但肅宗未採納李泌的戰略意見,急於收復兩京,最終出現了郭子儀借回紇兵,隨廣平王李豫等收復兩京的一幕。

遁避衡山

自唐肅宗於靈武即位之日起,李泌便始終伴隨其左右,為平定叛亂盡心盡力地出謀劃策。彼時,他雖未正式擔任顯赫要職,卻實際上“權逾宰相”。然而,正是這種與肅宗之間極為親密且深厚的信任關係,招致了權臣崔圓、李輔國等人的深深猜忌。隨著兩京的順利收復,平叛大局已基本穩定,李泌敏銳地洞察到局勢的變化,便主動向唐肅宗提出請求,希望遠離權力的中心,遁入衡山潛心修道。唐肅宗對他既不捨又理解,於是下詔賜予李泌三品官員的豐厚俸祿,並特賜隱士服飾,以示尊崇,同時還下令為他精心建造了一處清幽雅緻的居所,供其修行之用。

入朝出朝

李泌隱居山林數載後,唐玄宗離世,隨後唐肅宗亦離世,新君繼位,正是當年李泌傾力保護的那位廣平王李豫,即唐代宗。代宗即位伊始,即刻召李泌回朝,委以翰林學士之重任。起初,代宗安排他居住在宮中蓬萊殿書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