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忌,字輔機,是唐朝初期一位舉足輕重的政治家和軍事謀略家。作為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的兒子、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兄長,長孫無忌不僅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心腹大臣,也是他的妹夫,透過這種聯姻,也進一步鞏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自幼由舅父高士廉撫養的長孫無忌,早早就與未來的唐太宗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並且在李淵晉陽起兵時,果斷的加入到了李淵的陣營,並很快成為李世民最信任的謀士之一。他還策劃並參與了對李世民登基至關重要的玄武門政變,因此事後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過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等要職,並最終升至宰相之位。然而,鑑於自身外戚的身份,長孫無忌始終保持謙遜,避免因功高蓋主而招致非議,主動辭去了實權職務,轉而接受諸如司空、司徒、太子太師等榮譽職位。

長孫無忌在唐朝法制建設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他協助房玄齡制定了《貞觀律》,這一法典為後來更全面的《唐律》奠定了基礎,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長孫無忌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留有《新曲二首》、《灞橋待李將軍》等作品。

儘管在政治上謹慎行事,但長孫無忌還是未能逃脫權力鬥爭的旋渦。在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后的問題上,他與武后產生了尖銳的對立,最終不幸在顯慶四年(659年)被誣陷謀反,並且在流放黔州期間,被迫自盡。直到上元元年(674年),長孫無忌的名譽才得以恢復,官爵被追復,並被允許陪葬昭陵,以示對其忠誠服務的承認。

早年經歷

長孫無忌作為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子,出身於顯赫的鮮卑貴族河南長孫氏家族,其家族世代都是北朝(包括北魏、北周和隋)的重要官員。在幼年時,由於不幸遭遇父親去世,他與母親高氏及妹妹長孫氏被異母兄長孫安業驅逐出家門,幸得舅舅高士廉收養並悉心培養。長孫無忌自小就聰慧過人,勤奮學習,精通文史,富有謀略。與後來成為唐太宗的李世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兩人志趣相投。當時擔任唐國公的李世民,因才華出眾而受到長孫無忌舅舅高士廉的賞識,最終促成了長孫無忌的妹妹長孫氏與李世民的婚姻。

隨著隋朝末年局勢的動盪不安,李淵在晉陽(現今的山西太原)舉兵反隋,成功攻入關中地區,建立唐朝,並定都長安(現今的陝西西安),開創了大唐盛世,李淵也因此被稱為唐高祖。在此期間,長孫無忌前往長春宮(位於現今的陝西大荔)去拜見李淵,很快就被任命為渭北道行軍典籤,開始輔助那時被封為秦王的李世民。之後,長孫無忌便追隨著李世民四處征戰,屢立戰功,逐步升遷至吏部郎中,並獲賜上黨縣公的爵位,成為了李世民天策府中的核心成員之一,對初建的唐朝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參與政變

李世民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的赫赫戰功,不僅鞏固了新生的王朝,也無意間威脅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這種權力的失衡,引發了李建成強烈的不安,於是他與齊王李元吉聯手,屢次圖謀對李世民不利,使得秦王府幕僚們深感憂慮。面對此情此景,房玄齡向長孫無忌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如今雙方之間的矛盾已經無法調和,一旦爆發衝突,不僅秦王府難以倖免,甚至可能動搖國家的根基。我們應當勸說秦王效仿周公之事,為了國家安定採取行動。”

長孫無忌對此深表認同,隨後聯合房玄齡、杜如晦等親信,共同勸說李世民先發制人,以防止更大的災難發生。然而,在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利用讒言成功地將房玄齡和杜如晦逐出了秦王府,這也讓李世民失去了兩位重要的智囊,而長孫無忌則成為秦王府中唯一堅定的支持者。

即便如此,長孫無忌依然堅決支援房玄齡之前提出的政變計劃,並與舅父高士廉以及秦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