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是偏心自己的兒子!

就在眾人小心思滿天飛的時候,謝進帶著謝珩從宮中回來。

一回府,父子倆就先來壽安堂拜見秦氏,也好將前因後果說明白,讓老人家安心。

謝進太明白弟妹譚氏那會怎麼想了,開場便直言,兒子能有這番造化,皆因自身有功名在先,與旁人無關。

秦氏聞言心裡鬆了口氣。

她不是不贊成兒子為孫子謀劃,但兒子早年放的話在那,若是自己打臉,豈不是有損威嚴。

裴氏早就急得不行,忙問謝進事情的前因後果。

謝進便將原委一五一十道來。

……

時值冬至將近年下,各衙門衛所都正是繁忙的時候,公文堆積如山,且有年老的官員告老致仕。

平日裡還不覺什麼,這一忙起來,才發現京都衛所的前千戶所那,因前任應千戶高升鎮撫司,所以有有一千戶的空缺。

如今各處都是缺人手的時候,大都督武騰就在奏摺中報了上去,請聖上裁奪人選。

千戶可是掌管十個百戶所,屬要職,萬不能出現空缺。

景帝看到此封奏摺,真覺得是個燙手山芋了;

若是文官,由吏部栓選,莫說一個空缺,便是百個十個,也多的是進士舉人能安排;

可武官的職位空缺……

平日不覺,如今真個到了這個處境,景帝才恍覺自己多年來避戰造下的苦果。

有大臣提議,不如從文官中挑出合適的人選改就武職;

此言一出,就被太子嚴令斥了回去。

術業有專攻,千戶若是沒有真本事,只是個滿嘴之乎者也的文人雅士,底下計程車兵如何能服氣?

而齊王看著疾言厲色的大哥,很想說一句,就算父皇沒意見,也根本不可能有文官樂意,畢竟父皇多年不願對外用兵,重文輕武的意味太明顯,誰能願意去做冷板凳呢?

就在景帝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太子啟奏道:“父皇,若兒臣不曾記錯的話,朝廷前幾年也曾開創武舉,點了一些進士舉人,父皇不妨招來吏部尚書,讓其查詢可有武舉有功名而未曾授予官職之人。”

“由武進士或是武舉人擔當武官職位,方不亂朝廷綱紀法度。”

景帝頓時福至心靈,急忙下令召見吏部尚書,讓其栓選。

而吏部尚書翻遍花名冊,也只翻到了三位有人可查的武舉人才。

景帝大驚,文舉人才那若是清點,只怕三百人都不止,怎的武舉就?

老皇帝不由得深刻自省了一番。

吏部尚書這個人精忙安撫景帝,“陛下,文武二者懸殊,並非陛下之錯。”

景帝哪聽得進去。

吏部尚書:“陛下,常言道,窮文富武,這武學歷來都是有權有錢的大家子弟才能演習,可這這習武需數十年如一日般持之以恆,大多世家子弟嬌生慣養,吃不下這個苦,學了幾日便中途廢棄。”

吏部尚書不敢說的是,歸根究底,還是因為陛下重文輕武,導致幾乎所有有志之士都覺得讀書比習武更容易受重視有出路。

景帝哀嘆了一會,就讓吏部尚書將可用的三人名字報上來。

吏部尚書就將花名冊奉了上去。

景帝看去,一個武進士,兩名武舉人。

首當的,肯定選武進士啊。

景帝再看名字——謝珩。

姓謝且從玉?

景帝看向吏部尚書,吏部尚書忙笑道:“陛下,這位謝進士乃寧國公三子,崔公之婿。”

好嘛,景帝笑了笑。

本就獨一份的武進士,竟還是崔公的女婿。

那這千戶之位給誰,不就明擺著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