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龍場驛站(第2/3頁)
章節報錯
的孩子也都是大明的子民,但他們完全就沒有像其他中原地區的孩子那樣有機會進入私塾學習、接受教化、參加科考,不如在驛站給這些孩子講講學、授授課。
於是王陽明對孩子們說:“你們以後有空就來驛站,我教你們怎麼用毛筆,怎麼寫字,怎麼畫天上的鳥和各種各樣的東西,好嗎?”
“好啊,好啊。”孩子們高興的跳起來。
孩子們本來就沒什麼地方可玩的,見可以學到這麼多新奇的東西,自然是高興,就天天跑來驛站跟著王陽明學習寫字、畫畫;漸漸的,周圍很多村的孩子都跑來驛站學習,村民們找不到孩子的,都會到驛站來找,一時間驛站變成了周圍村民託放小孩的地方,人越來越多,驛站兩間房子慢慢的就容不下了。
王陽明心想幹脆辦個書院算了,於是找了當地的村民幫忙到山上伐了些樹木,並找了些工匠,建造房子;半年後王陽明在當地少數民族居民的幫助下,在當地建起了龍岡書院,專門給當地人授課、講學,教當地的少數民族的小孩讀書、寫字;還給當地的少數民族傳授中原的農耕技術及儒家思想;與當地的彝族、苗族居民相處甚歡。一時間,龍岡聲名遠播,前來求學者絡繹不絕,更有甚者,眾多中原學子都紛紛到來到貴州龍場求學。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書院建起來後,王陽明白天授課、講學、晚上練武參悟格物劍法和大慈如來掌,文武雙修,日子過得也算是平靜;漸漸的王陽明不管在劍法和內功上又有了很大的提升。
這日,驛站旁邊的龍岡書院講學,傍晚時分來了三個人,一個名四五十歲的老頭帶著兒子和一僕人;來到驛站問路、投宿,王陽明見三人衣服都是補丁,長途奔波甚是疲憊、憔悴,安排他們住了下來;老者拿出朝廷的任職文書給王陽明看了看,原來此人叫杜聞喜,原鹽科提舉使的一吏目,因思州下轄的赫章知縣丁憂,他是來當候補知縣的。
這赫章縣是思州最西北面的高山上,靠近雲南,以少數民族為主,整個縣的人口也就只有幾萬;是真正的窮山惡水,全國最貧瘠的地方,多任知縣都受不了當地的惡劣環境而辭官回鄉,原來的知縣說是丁憂,實則是借丁憂之名回鄉了。
王陽明見杜聞喜也是京城而來,感覺就特別的親切,自己出來都一年多了,也不知京城情況如何,晚間就來到杜聞喜房間聊起了家常。
原來這杜聞喜是河南新鄉的一秀才,家裡人為了他考取功名,賣房賣田契,考了幾屆才取得了貢士,在京城鹽科提舉司做吏目,因為人正直老實,不善於交際和攀附權貴,所以也得不到重用,日子過得非常清貧,這次赴任也是把所有的家當都典當後才湊了些盤纏,一路過來幾人為了省錢都是風餐露宿、忍飢挨餓才勉強到了龍場驛站,已經身無分文了。
“杜大人,此去赫章縣還需要五天的路程,這點銀子您拿著做個盤纏。”王陽明聽了杜聞喜的情況後,想想自己一路的艱辛,拿出五兩銀子給杜聞喜道。
“先生,老生三人已經多有打攪了,此銀子萬萬不敢收呀。”杜聞喜趕緊推辭道。杜聞喜也是耿直、忠厚之人,五兩銀子對他來說不是少數,也不敢隨便接收。
“杜大人,你我都是中原來的,說起來是老鄉,就當是我借給你的,你現在困難,就拿著先用,等你以後攢夠了,再還我就是了。”王陽明道。
“如此就多謝先生了,那老生就給先生寫張借據。”杜聞喜想想自己三人還需要五天的路程,哪怕到了赫章也需要點銀子安頓生活,就欣然的答應了。
“好吧,下次要是我落魄了,就拿借據來找杜大人。”王陽明見杜聞喜迂腐又老實,怕他不收就說道,其實心裡根本沒想去要回來。
“先生,請問此去思州府衙怎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