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艱難的材料研究(第2/2頁)
章節報錯
每天完成實驗十次,一年才3650次,十年才次,需要14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那樣一切都老苗了。
張衝志只好發動人多力量大的辦法,用人力來爭取時間,他決定將任務分發給30個實驗小組,爭取在7個月內看到成果。
最低估計僅這一項投資就在5億玄元以上,真是燒線啊!
而且這5億砸進去還不知道是不是個坑。
這也說明了材料研究的艱難,現在軒轅國的工業弱,主要就弱在材料上,全世界共130多種關鍵材料,兩年前軒轅國能生產的不到三分之一。
現在有了鴻盛工業園,大概可以生產一百種左右,但是起步晚,形成大規模量產還需要時間積累。
張衝志又研究了那種填充玻璃體物質,它是一種碳矽化合物,其中還有鈦、氮、氫硼等元素。
與外圍的金屬層正好相反,具有很好的分散度,有著很小的膨脹係數,只有在外界溫度達到26k時,才開始凝固,即凝固溫度為零下247攝氏度,凝固後會有輕微的膨脹,正好將圓球脹開。
凝固也是一層層的向內,後具有很差的導熱性,防止內部的進化劑被低溫凍壞。
它具有蛋清一樣的作用,包裹住蛋黃,不會讓蛋黃在受到震動時散開。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這是一種奇異的物質,張衝志透過幾種手段分析出三十種成分,成因機理不清楚,比例卻可分析清楚。
又利用一天時間建立數學模型,計算製備方法,不過這次經過最佳化後只需要進行2萬次實驗,張衝志嘴角抽動著計劃安排十個小組進行實驗,能在兩年內出成果就可以了。資金會在3億元左右。
接著他拿起那種在碳灰底層中少量存在的鱗片狀物質,經過分析這是一種純碳組成的物質,竟然是碳炔的一種。
碳炔是現在發現的硬度最大的一種物質,它的硬度是金剛石的四十倍。
是鋼的200倍,僅拉伸3就能從導體變成絕緣體。
現在世界上僅擁有製造幾百個碳炔鍵的能力,最多完成了600個碳原子的長鏈,肉眼還看不到。
而這裡的鱗片有05平方厘來大小,它的硬度在三十倍鑽石硬度,具有超強的隔熱性,正是由於它的保護才使圓球幾乎毫髮無損地穿過大氣層和灰塵,最後撞入山體中。
這些鱗片都是無價之寶,這是現在地球上唯一能看到的“大碳炔”,這個製造技術還在實驗室之中,只有研究價值,沒有生產的可能。
於是將它們珍貴存起來,留待條件成熟再說了。
這三樣物品研究完後,張衝志喝了口綠茶,就讓黑星開啟了主體螢幕,將圓球內部的掃描影象顯示了出來。
圖案被放大到直徑六米的圓球型,由於幾次升級,現在黑星可以將立體影象的體積達到1000立方米,球型的最大直徑為十米,這裡由於房間限制只能放大到六米的直徑。
張衝志找了一個一米二高的架子,站在了上面,這樣雙眼基本在球心位置,他抬頭認真觀看起來。
每日穩定更新4000+,求支援、收藏、推薦!!
:()建設人類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