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到更遠的地方。

一些物質速度過慢,就直接被黑洞吞下去了,成了黑洞自身的一部分。

天長地久,就造成了這種現象,從而也證明了黑洞只有質量、角動量和電荷種屬性的“黑洞無毛”理論的正確。

看完了黑洞,張衝志開始仔細觀察起太陽系來。

在離銀心26萬光年的旋臂中,這裡屬於銀河系的郊區,一個個恆星系都相隔較遠,幾光年範圍內才有一個恆星系。

太陽系就在這個區域內與周邊的恆星系一起向前奔行,每秒鐘的速度達到了240公里,這比所有地球上的飛行器都快許多倍。

仔細看去,周邊的恆星系大部分都是雙星、三體、四星甚至更多恆星和白矮星等組成,象太陽系這樣只有一顆恆星的星系十分稀少。

象太陽系這裡內部四顆巖質行星,外部四顆氣態行星這樣的更加稀有,也可能是觀測資料的原因,這樣的恆星系張衝志真沒找出幾個。

太陽系的最外圍直達一光年之遠,整個太陽系是以一個直徑兩光年的圓球形執行在宇宙中,這就是傳說太陽系處於一個神迷的空間泡之內。

,!

在執行的正面,這個球形向裡收縮,前端呈現三角錐形。

特別在離太陽200億公里的地方,這裡好像出現一層膜,這一區域是太陽系與外部宇宙交換物質的邊界。

外來射線與內部光線還有一些物質在這裡相遇,由於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層薄薄的明亮層,這裡被科學家們稱為太陽系的穹頂,說是薄薄的一層,那是在光年尺度上,實際也有幾億公里的厚度。

最外層就是奧爾特雲,這裡是太陽系形成過程中,由於與中心相隔太遠而剩下的殘餘物質,這裡十分黑暗,觀測資料較少,只有只塊較大的物體在其中執行,其它都是按照天文學家的估計而加上的碎片狀物質。

這一區域範圍廣大,綿延半光年還多,根據天文學家估計這一區域的質量總共有5個地球質量大小。

再向裡就是位於黃道面的柯依柏帶,柯伊伯帶的範圍在30到85個天文單位之間,這個寬度大約是太陽到海王星的距離,它將太陽系的範圍又擴充套件了一倍,也顯示出了太陽系中心區域的小。

柯伊伯帶中這裡已有直徑在2400公里的冥王星,直徑在2000公里的賽德娜,直徑1500公里的2004w,直徑1250公里的誇歐爾,還有700個左右的天體,它們的直徑從50公里到1000多公里。

這些物體的軌道與行星相似,但偶爾有些物體受到外行星或恆星引力的擾動,脫離原來的軌道而飛向太陽,並在越過海王星軌道時,進一步受海王星重力的影響,成為進入太陽系內層的慧星。

在立體螢幕中,張衝志由外向內已看到八顆正在向太陽系內層飛行的小行星,當在們靠近太陽,受到太陽風的吹拂,會出現慧尾,形成慧星。

還有一些慧星正在遠離太陽,逐漸又變成了太空中冰冷的石頭。

再向內就是赫赫有名的八大行星,它們在隨著太陽系向前執行的同時,還圍繞著太陽做園周運動,從外部看去,它們就好象在做螺旋運動。

從這裡看,蔚藍色的地球非常美麗,它不停地向前螺旋而行,而上面的人類和萬物都沒有絲毫感覺。

光芒萬丈的黃矮星-太陽,攜著雷庭萬鈞之勢,帶領著龐大的太陽系,在這茫茫的星系中急速前行,22億年奔行一週,週而復始,無窮盡也。

地球上的人類更不知前途如何,對比這無邊宇宙,進入太空是勢在必得。

看了一上午黑星的立體顯示,給自己提供了兩篇論文,讓張衝很高興,中午吃完飯,利用一下午的時間將論文搞定。

傍晚就帶著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