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卓瑪是朵花(第4/5頁)
章節報錯
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張愛玲女士筆下的《紅玫瑰與白玫瑰》,更是將此種微妙複雜的關係刻畫得入木三分。
然而,現實生活便是如此,芸芸眾生亦是這般。許多男子都妄圖“魚與熊掌兼得”,他們不僅渴望同時擁有熱情似火的紅玫瑰以及溫婉如水的白玫瑰,甚至貪心不足地幻想能夠坐擁整個後宮佳麗三千。更有甚者,對此種想法堅信不疑,絲毫不覺得有何不妥之處。
要知道,打小起,我的母親便一直向我灌輸著關於“消費主義陷阱”的種種觀念和知識。那時候還是八九十年代呢,人們普遍生活較為簡樸,物資相對匱乏。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談戀愛這件事往往會讓很多人不知不覺地落入到“消費主義”的圈套之中。因為當時,如果一個男人願意為女人花費金錢,那麼這通常被視為他對這份感情表達愛意的一種方式。
世間萬物皆存在著因果報應的迴圈規律,其本質無非就是勸導人們一心向善。然而有趣的是,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裡,這個看似簡單的“善”字實際上卻有著廣義和狹義兩種截然不同的含義。如今我們常常能從各種影視作品中看到現代女性所展現出來的所謂“古典美”形象,但仔細想想,這些或許並非古典時代對於美的真實定義。畢竟隨著時間的悄然流逝,美本身也是一個持續演進、不斷變化的概念。那些具有前瞻性、引領性以及先進性的思想萌芽,它們起初往往難以被整個社會群體所接納和認可。這無疑是一段每個人都必然要親身經歷的旅程,在這段歷程之中,實在難以簡單地用“好”或者“壞”來加以評判和定義。尤其是當那些充滿著先進性的哲學思考以及獨具匠心的創意,置身於一個普遍呈現出愚民化傾向的社會大環境裡時,它們所帶來的感受必定是讓人深深體味到那種刻骨銘心的孤獨。
就如同一朵鮮花,在嚴寒的冬日裡孤獨地綻放。當它傲然挺立、獨自盛開之時,或許會真切地感受到那份來自四周的孤寂與徹骨的寒冷。然而,它始終堅信並默默守候著,終有一日能夠迎來山花爛漫的時刻。因此,相較於輕易投入新歡的懷抱,耐心地等待顯得更為珍貴無比。
倘若真心愛上了某個人,並願意為之付出時間去等待,那麼就切勿隨隨便便地遷就那個其實並不深愛的新歡。畢竟,我們無法確鑿地知曉這個新歡究竟是否真正適合自己,哪怕看起來似乎還算合適,但所謂的合適絕非等同於真愛呀!合適更多時候僅僅意味著一種無奈的抉擇,合適往往並非是那令人怦然心動、一眼萬年的萬里挑一之人。合適只不過是面對生活時不得已做出的妥協罷了。
假如內心深處依然渴望著真摯的愛情,那就儘可能不要讓自己委曲求全。要是著實不願將就湊合,不妨堅定地選擇靜靜等待下去。只因等待本身蘊含著無盡的美好,既能成就等待者那份矢志不渝的美名,同時也無需讓自己承受任何的委屈。
確實如此啊!不可否認,在一個人口眾多的社會當中,單個人的離去似乎顯得微不足道。就拿那些慘遭團滅的所謂“廠花”們來說吧,於那些唯利是圖的資本家眼中,她們無非就是失去了幾個長得還算標緻的窮苦女工罷了。儘管媒體對社會的陰暗面具有一定的批判作用,但說到底,批判終究只是批判而已,並不能夠真正地去改變那猶如黑洞一般的工廠現狀;它同樣無力挽回那些年輕而鮮活的生命。於是乎,人命竟然變得如此卑賤,這其中究竟該由誰來承擔責任呢?恐怕真的說不清道不明。又能有多少個急於求成、追名逐利的學者願意抽出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從社會學的獨特視角出發,深入剖析那些被資本無情壓榨一輩子的、曾經充滿悲哀色彩的“小小少年”們呢?在這裡,“少年”其實是一種廣義上的象徵與比喻,或許每個人在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曾體驗過那種遭受欺凌時的無奈心境。真心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人們能夠永遠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