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公主的心情可是“石板青青樹蔭涼,心隨花鞋送情郎”。我真願他們能鴛鴦戲水銘心意,永遠成雙比翼翔。從此以後,固倫和孝公主對有關苗人與苗疆湘西的事特別關心和留意。

時間過得飛快,早讀就在他與女兒爭論中過去了。可乾隆萬萬沒想到今早朝一開始首輔軍機大臣阿桂就上奏道,苗民造反。今天真是中邪了,事總與苗人有關。他好想是自己耳朵聽錯了,可阿桂一字一句還在他耳邊明明白白縈繞著。他是經歷過風風雨雨的人,自然不怕打仗,但他知道大清已再承受不了戰爭了。更何況八旗已不再是初入中原的八旗,已腐化成了一個世襲特權寄生蟲的集團。從康熙起,便一直致力於設法解決這個生命攸關的大問題,撥過大量帑銀用於救濟扶助,還費盡心思想了許多解決辦法。乾隆還採納過大臣們的建議,譴派京旗人員去吉林拉林墾地。儘管如此,仍未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反而進一步助長了八旗兵揮霍和依賴的習慣。加之國庫空虛,能不打儘量避之開戰。乾隆生怕劉君輔把事態擴大,對劉君輔帶兵彈壓大加痛責道。

“貴州、湖南等處苗民,數十年來甚為安靜守法,與民人等分別居住。向來原有民人不準擅入苗寨之例,今因日久懈馳,往來無禁,地方官吏暨該處土著及客民等,見其柔弱易欺,諮行魚肉,以致苗民不堪其虐,劫殺滋事。造致釀成事端,又復張皇稟報。看來石柳鄧,石三保等不過糾眾仇殺,只當訊民起釁緣由,將為首之犯拿獲嚴辦、安撫餘眾,苗民自然帖服,何必帶領多兵前往,轉致啟其疑懼,甚或激成事端。是因一二不法苗民,累及苗眾,成何事體?劉君輔系行伍出身,擢至提督,未能深曉事體,一聞稟報,調兵二千名之多,辦理未免張皇,所奏又無頭緒。朕決定令雲貴總督福康安,會同湖北總督福寧,切實查究,將為首肇釁之客民從重懲辦數人,並將辦理緣由明白曉諭苗眾。此等苗民具有人心,見平日被其擾累之客民業經懲辦,伊等自當悅服。而苗民滋事首惡亦擒拿徵治,更知所儆畏,奉公安分,不敢復滋事。”

乾隆這麼說自有他的道理和原由。史籍和傳說中,湘西人與盤瓠有著密切的關係。當年盤瓠與蚩尤並肩作戰,打敗炎帝,強渡黃河。後來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縣)被黃帝打敗,蚩尤被殺。盤瓠帶著九黎部被迫遷徙至長江中下游一帶,繼續作戰。由於戰爭失利,被迫由北向南,由東而西,逃避到了山高壑深,人煙稀少的西南山地中,有的甚至陸續漂泊到東南亞一帶。過去因歷代統治階級推行民族歧視,湘西民族沒有像今天這般分得細分得清楚,他們統一把湘西人稱“苗人”,把湘西叫苗疆。

不管當朝天子按方位將湘西境域的苗人怎樣分成黔中蠻或澧中蠻,到後來的武陵蠻、苗蠻,都始終是封建王朝*征剿的物件。因此,又有人把苗人比稱是“東方的印第安人部落”。但苦難養育出的湘西人,卻培植出特質的精神。馳聚揚厲,宏中肆外,國家至大,民族至大。正是這種原因,雍正年間推行的“改土歸流”得湘西人擁護。所謂改土歸流,是清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廢除世襲土司制度,改行由朝廷臨時任命流官統治,推進和漢族地區相同的政治制度的過程,如丈量土地,徵收賦、編查戶口、組織鄉勇等。但清王朝推進“改土歸流”遭到各地土司激烈反抗,仗打得格外辛苦,尤其兵進貴州時吃了不少敗仗。雲南巡撫雲貴總督鄂爾泰瞭解到湘西山川縱橫,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土著部隊達數十萬,可謂是兵強馬壯。便冒死上奏請罷兵休整兩年後再解決湘西各土著部隊,可卻沒想到在此時永順宣慰使司彭肇槐卻自願獻土歸流。這個湘西土著部隊龍頭老大自請獻土,湘西土司改土歸流自然迎刃而解,不到幾年湘西便徹底結束了土司制度。尤其是八年前那件勾補事件,苗人息事寧人他是多麼感動。就在那之後他認定苗人是天下最溫和和愛和平的百姓。故他怎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