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亞族共和國”,並宣告願意同塞爾維亞共和國合併。這一行動促使波黑境內的穆斯林族和克羅埃西亞族聯合行動,反對塞族。至此,波黑共和國三黨聯合執政的局面實際上不復存在,波黑共和國面臨分裂。
這樣,波黑共和國的三個主要政黨登上政治舞臺之後,“就開始了民族間的互不相容和民族間的仇恨,隨後是暴行,最後是內戰”。〔南〕米拉?馬爾科維奇:《黑夜與白晝》,達洲譯,新華出版社,1996,第29頁。
波黑三族在關於波黑共和國獨立問題上的觀點和立場根本對立,代表它們利益的三個政黨就波黑共和國獨立問題舉行了多次會談,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1992年2月初,歐共體指定的關於解決南斯拉夫危機的代表勞爾德?卡林頓勳爵作為南斯拉夫“和平會議”主席提議召開“三黨”和“三族”會議,討論波黑共和國未來的國家體制問題。2月中旬在薩拉熱窩舉行了第一次會議。接著,在歐共體國家外長舉行里斯本會議期間,波黑三個主要政黨的負責人阿?伊澤特貝戈維奇、拉?卡拉季奇和米?拉西奇第一次簽署瞭如下協議:波黑在現有邊界內實現獨立,即不併入原南斯拉夫聯邦其他共和國;按民族原則改組,即建立三個民族共同體;三方表示願意透過妥協達成和解,即穆斯林族放棄建立一個統一的穆斯林國家的思想,塞族放棄併入塞爾維亞共和國的要求,克族放棄跟克羅埃西亞共和國統一的願望。
1992年2月27日,波黑三個主要政黨領導人在薩拉熱窩繼續會談,並未在不久前簽署協議的基礎上達成妥協。塞族*黨提出要求波黑2/3的領土和薩拉熱窩1/3的市區;穆斯林族反對歐共體制定的“獨立省”計劃,而主張國家的不可分割性和聯邦性。這意味著波黑內戰已難以避免。
。。
斯洛維尼亞共和國(1)
經濟體制轉軌與加入歐盟
〖1〗成功實現經濟體制轉軌斯洛維尼亞是前南斯拉夫聯邦各共和國中經濟最發達和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共和國。它的面積和人口都只佔前南斯拉夫聯邦的8%,但國內生產總值卻佔前南斯拉夫聯邦國內生產總值的17%以上。1989年斯洛維尼亞職工的平均工資是全南斯拉夫職工平均工資的1�5倍;1990年它的人均社會產值為全南斯拉夫人均社會產值的2倍。《南斯拉夫統計年鑑1990》(Statistiki Kalendar Jugosl*ije 1990),貝爾格萊德:1990,第36~38頁。斯洛維尼亞獨立後,它又是政治經濟轉軌最快最成功的共和國。
斯洛維尼亞的經濟轉軌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從社會主義自治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
我們可以把1990~1992年稱為第一階段,即斯洛維尼亞經濟的危機階段。斯洛維尼亞獨立後的最初兩三年,由於前南斯拉夫地區處於*和高通貨膨脹率、高失業率階段,斯洛維尼亞不僅失去了前南斯拉夫聯邦各共和國的廣闊市場,而且也中斷了同前蘇聯和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傳統貿易聯絡,所以生產連續下滑,通貨膨脹率和失業人數迅速增長。據有關統計,從1990年起,斯洛維尼亞的國內生產總值三年持續下降,分別為…4�7%、…8�9%和…5�5%。1991~1993年人均GDP從8658美元降至6015美元。1990年和1991年的通貨膨脹率達到104�6%和247�1%。1992年的失業率上升到11�6%。轉引自汪麗敏編著《斯洛維尼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第158~159頁。
但是,斯洛維尼亞畢竟是個經濟發達的國家,在政局較為穩定的情況下,經濟最困難的年月持續時間很短。1991年斯洛維尼亞建立中央銀行後,發行本國貨幣“托拉爾”(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