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李儒獻策(第1/2頁)
章節報錯
戰火紛飛,衝突不斷。
一日,張羽正於府邸中與麾下謀士商討軍政要事,案牘上堆積著各地傳來的軍情急報,皆是關乎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
就在此時,一名信使汗流浹背、氣喘吁吁地奔入,呈上一封用火漆嚴密封存的信件。張羽心中一緊,他深知在這多事之秋,每一封來信都可能帶來災難性的變數。
待拆開來信,他的臉色瞬間變得凝重,眉頭緊緊擰成了一個“川”字。原來是關羽的求援信,信中言辭懇切又滿含焦急,詳細訴說著當下所面臨的絕境:江夏失守,我軍被周瑜大軍圍困,關平戰死,士氣受挫,急需支援,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張羽放下信件,長嘆了一口氣,緩緩起身,在廳中來回踱步。他心中清楚,自己如今的兵力部署已是捉襟見肘,無兵可派。
一萬徐、青州軍正嚴守西部防線,死死盯著兗州的一舉一動。曹操乃當世梟雄,野心勃勃,時刻覬覦著這片土地,稍有不慎,便會被其趁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北方三州的兩萬兵士同樣肩負重任,他們要防備公孫康和烏桓的侵擾。
公孫瓚、公孫越死後,公孫瓚的兒子公孫康雄踞遼東,擁兵自重,烏桓則是北方遊牧勁旅,騎兵驍勇善戰,時常南下劫掠,這兩方勢力對邊境的威脅猶如芒刺在背,片刻也不容鬆懈。
張羽沉思良久,提出讓關羽暫且回荊州的想法,畢竟儲存實力才是當務之急。然而,陳宮卻不贊同。
陳宮手撫鬍鬚,神情嚴肅地說道:“公子,關羽此刻已被董襲緊緊盯上,脫身談何容易。
況且張遼正與陳武糾纏不休,雙方陷入膠著,周瑜又在往董襲處合兵。此時若讓關羽撤退,軍中將士必然人心惶惶,軍心不穩,一旦慌亂起來,恐會引發兵變,後果將不堪設想。”
眾人聽聞,皆是一臉凝重,氣氛愈發壓抑。
這時,李儒輕撫著衣袖,不緊不慢地站起身來,眼中閃過一絲狡黠:“公子,我有一計。
不如先給關羽回信,就說援軍已在路上,三日後便到,讓他務必固守。”
說罷,他微微停頓,掃視眾人,見張羽面露思索之色,便繼續說道:“而後,我們再派三支小隊,每隊人數不必多,但要精悍善戰。
分別前往三處戰場,趁夜色發動突襲。關羽得知援軍將至,又見有部隊前來呼應,必定會奮力一搏。而周瑜他們遠在戰場,無法得知我方真實兵力,一時間真假難辨,虛實混淆,必定會陣腳大亂。”
張羽聽後,眼中閃過一絲亮光,他先是看向李儒,又轉頭望向陳宮。
陳宮雖未言語,但微微點頭,這表明他也認同李儒的計策。
張羽嘴角微微上揚,心中暗自讚歎:“此計甚妙,真乃一舉兩得。既穩定了關羽軍心,又能擾亂周瑜部署。”
於是,他當即拍板決定,依計行事。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謀略博弈,就此悄然展開,而這三支小隊的行動,也將成為扭轉戰局的關鍵所在……
張羽當即招來麾下最為精銳的三名校尉,將此次任務的細節與要點一一詳述。
這三名校尉皆是身經百戰,經驗豐富,聽聞任務後,眼中閃爍著興奮,紛紛抱拳領命,表示定會竭盡全力完成任務。
“此次行動,關乎我軍生死存亡,你們務必小心謹慎,不可有一絲差錯。每支小隊雖人數不多,但要發揮出最大的威力,讓周瑜那廝摸不清我們的虛實。”張羽目光炯炯,神色凝重地叮囑道。
三名校尉齊聲應諾,隨後便迅速退下,著手準備出發事宜。他們精心挑選了隊伍中的精銳之士,為每人配備了輕便且鋒利的武器,以及便於在夜間行動的黑色披風。
與此同時,營地裡的工匠們也在緊鑼密鼓地打造著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