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吳八月聽了王已魁為將,高興得拍著大腿說,“真是天助我也,買賣都送上門來了。”
王已魁是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將,乾城有王老將在更是堅不可摧,而吳八月反而高興。大家想,是不是吳八月這些日思攻城策略過度,犯迷糊了。其實是大家多慮了,吳八月清楚得很。王已魁的確是個厲害角色,但他也是貪功之輩,已賦閒久日,這次在危難之際被宋如椿請出山,他肯定會急於露幾手給宋如椿看,好讓人知道他的厲害。
果然如吳八月所料,王已魁將全城壯力者編入民兵,由宋如椿督陣,屯紮東西南北四門,堅守城垣。王已魁自持武功了得,便親率一小股兵出城與義軍們對戰。
吳八月派出三兒子吳庭義去應戰,並且再三叮囑只准敗不準贏。大家聽了都迷糊,不知吳八月葫蘆裡賣什麼藥。兩軍對壘,誰都想贏,何況這是義軍初戰?誰都知初戰得勝可鼓舞士氣,可父親卻甘願冒兵之大忌。吳庭義疑惑不解。吳庭義聽了父親說的如此如此,頓時茅塞頓開。
王已魁見來者是一個年輕夥子,想生擒吳庭義。此戰一對一單挑,並且不用任何武器,只比誰的拳腳硬。王已魁練的是少林拳,主要是以氣催力,他時雙插、時雙扣,拳拳都欲取對方的命。吳庭義自幼就習盤瓠拳,招數是左閃右躲,聲東擊西,前用拳擊,向後用肘擊,主要注重實戰。兩人大戰三四十回輸贏仍未見分曉。王已魁來了一招“蜈蚣捻經”,只見他食指和中指由下而上向吳庭義雙眼揮擊過來。吳庭義來了一招“鯉魚上灘”躲閃著。王已魁又來一招“仙人舉月”,向吳庭義喉擊來,吳庭義用了一招“水中撈月”躲開王已魁嗦喉。王已魁見吳庭義只躲未進攻,以為無還擊之力,便使出最後一招“九牛造欄”。吳庭義見了忙使出“九滾十八踢”敗逃而去。
王已魁旗開得勝,宋如椿大喜,便大擺宴席為王已魁慶賀。接著王已魁連日獲勝,吳八月帶義軍退離十餘里。宋如椿見了更是倚重王已魁,而王已魁也被勝利矇住了雙眼。王已魁是一個大孝子,宋如椿為了籠絡王已魁決定為王已魁母大操辦一次壽宴。原來王已魁見義軍圍城,準備放棄大辦。現在宋如椿提出來,他自己高興。王已魁母喜歡看辰河戲,每年壽辰他都把瀘溪辰河戲班請到乾州演出。辰河戲因流傳地域屬辰州府所轄的沅水中游一帶的縣市,故稱辰河戲。辰河戲初始於瀘溪縣浦市近郊浦溪。介於明末江西弋陽曾氏兄弟二人棄官避亂,客居浦溪時,在弋陽腔的基礎上,融進了當地的佛、道、儺的有關鑼鼓和音樂,而始創了辰河戲。辰河戲最著名是48本連臺戲《目蓮傳》,也是王已魁母每年壽辰指定的節目。每當演出《目蓮傳》時,都要舉行“開城”儀式,眾鬼神押著被枷鎖著的劉氏,抬著打鬼捉鬼的鐘馗,全體演員隨行,沿途鑼鼓震天,炮竹不斷,簇擁著演員隊伍,一直*到演出地點。開演前又是一套封祭儀式,主要是壓邪、鎮邪。
大家終於明白了原來吳八月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用軍最高境界是不傷無辜,不費多人馬奪下城池。瀘溪辰河高腔班主符大聖是吳八月老朋友,自然就答應幫忙。吳八月叫大兒子吳庭禮和石乜妹帶著人喬扮唱戲的混入乾城,以來個裡應外合一窩端。
乾城是城中有城,城外是繞城築的邊牆,連綿三百六十餘里。邊牆南面是王會營,北東是喜鵲營,都有重兵把守。邊牆內有一個石城牆垣逶迤迴環六百餘丈,僅四里許,高一丈五尺。石城開立東西南三門,東叫“向日門”,南叫“鴻文門”,西叫“宣化門”,由於時局動盪,王已魁只在邊牆內舉行辰河高腔“開城儀式”。吳八月見吳庭禮和石乜妹她們隨著戲班子混入邊牆之內,便兵分三路攻城。
城內人正在觀辰河大戲,突聞吳八月來攻城便大亂。還是王已魁老練,他鎮定從容叫宋如椿調集兵丁著力防守城南,因為第一路攻城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