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孫策求賢(第3/4頁)
章節報錯
名治,表字君理的。此人原是孫堅部下從事,孫策見是朱治,於是降下丹墀,上前扶住道:“老叔何來?”
朱治道:“家中閒坐無事,特來尋你說說家常,不料見你正在計議國家大事,治雖不才,也有一番見解,不知公子肯聽否?”
孫策大喜,道:“老叔既有教誨,策必當洗耳恭聽。”
朱治道:“公子當年喪父,是陳元甫領軍攻擊劉表,使得呂公來不及把尊父屍骸收取,反而奪路而逃時,撞見了公子,被公子一槍挑死,沒了性命。而後公子又捉得黃祖,此皆是陳元甫襄助之功。
後來,公子坦言要回家鄉,陳元甫又贈公子盤纏、士兵,這才有了今日江東之榮耀,若公子聽公瑾之計,聯合曹賊而伐陳琦,此莫不是過河拆橋麼?
雖說公瑾本意不錯,但卻幾乎陷害公子成為背信棄義之徒,治以為,此計絕不可行。”
周瑜道:“君理之意,莫非要公子偏安江東麼?陳元甫當年的確助過伯符,可時過境遷,天下早已世事變化,如今之漢,頹靡廢弛,早晚必被取代。而陳元甫為一己之私,徑攻皇室劉玄德,此正是漢賊之舉。當初遇到,其或許還是漢臣,但如今,必有代漢而自取之私。
我軍如今文有公瑾、子嶦、子衡、子敬、將來還有子布、子綱,而武有公覆、義公、德謀、子義等,而老叔等也是江東肱股,正該放手一搏,怎可自縛手足,盤桓不前耶?待廣陵張紘、彭城張昭到,必是我江東飛騰之時。”
朱治道:“公瑾如此是定要與陳元甫為敵了?”
周瑜道:“事在人為,不得不為。雖非本意,但實屬無奈。為今之計,當先取荊州。而後北伐中原。”
朱治道:“公瑾既然已經定下計策,君理必然謹遵令諭,不使違抗也。”
孫策道:“老叔深明大義,此江東之福,亦是我孫伯符之福也。”
朱治又道:“如今‘二張’俱在歷陽,公子若要求取,可速往求之。”
孫策大喜,於是命人齎了許多禮物,前往聘之。二張皆力辭不至。
楊琮道:“昔日周文王求太公,沐浴而往拜謁,如此三次,畢恭畢敬,毫無怨言。故此才得興周八百年之基業。今子綱、子布皆當世名士,乃是有真本事的,不比那些沽名釣譽之輩,有傲氣是正常的,若是幾個下人提著禮物去請,他若輕易就來,豈不是會被看輕了?
臣覺得,主公今次當親自前往,誠心求他,想來文人皆非鐵石心腸,定會不計前嫌。來江東為主公效力罷。”
孫策覺得楊琮所言極是,當夜早早就休息了,次日,帶著禮物,親至二張門前,敲響門環,一個老者出來,見到孫策,卻又不識其人,問道:“閣下何人?來此作甚?”
孫策道:“你就說江東折衝校尉、殄寇將軍、吳郡孫策孫伯符求見。”
老者道:“小老兒年歲大了,記不得這許多字。”
孫策無奈道:“你便說江東孫伯符求見便是。”
很快,孫策就見到了傳說中的張昭,張昭道:“老夫知道你的來意,只是我無意政壇,你還是回去吧。”
楊琮道:“子布先生,晚輩琅琊楊子嶦,晚生覺得,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今我家公子姿容俊偉,儀表堂堂,正是人中之龍鳳,這等人是主成大事的。這樣的人你不跟,你學了那麼多的知識有啥用?難道你不想用自己的學識造福江東百姓麼?
如今朝廷動亂,但其實啊,這只是暫時的,但這個暫時有長有短。但如今江東卻是相對穩定的,這是我們這些後學末進努力的結果,但時常力有不逮的感覺。先生是治世之能臣,家國之肱股,我們這些人止有在先生的領導下,才能成為天下聞名的能臣,而先生有了我等,今後也好對人說,我這一生桃李遍天下。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