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好了嗎?”李支隊問道。

江樂拿起鉛筆,點了點頭,選擇先開口引導詢問,因為這樣能夠最大程度上減少目擊者主觀上的錯誤認知。

“李支隊,你先說他的面部輪廓,偏瓜子臉、圓臉、方臉、長臉、還是其他。”

“面部整體輪廓接近國字臉。”

“額頭寬不寬?”

“跟李猛的額頭差不多。”

“眉骨隆起的明顯嗎?”

“不大明顯。”

“太陽穴是凹陷還是凸起?凹陷的話,凹的深不深?”

“凹陷,不深。”

“顴骨明顯麼?”

“適中吧,不算明顯。”

“下頜線條明顯嗎?硬朗嗎?”

“明顯,硬朗。”

“眉頭濃不濃?”

“濃密,而且帶著一點劍眉狀。”

“眉頭粗不粗?”

“較粗。”

“眉尾上揚嗎?上揚的角度大不大?”

“微微上揚。”

“單眼皮雙眼皮?”

“單。”

“眼裂長度?”

“較長。”

“內眼角下勾嗎?”

“對。”

“眼間距如何?”

“正常距離吧。”

“眼神是怎樣的狀態?”

“黯淡無光。”

“鼻樑的情況?”

“高挺筆直。”

“鼻根的起點?”

“較高。”

“鼻翼寬窄程度?”

“略窄。”

“嘴唇厚度?”

“較厚。”

“嘴角是上揚還是下垂?”

“下垂。”

“髮型?”

“沒有明顯的髮型,黑色,頭髮比較直。”

“髮量?”

“較為茂盛。”

“有沒有劉海?鬢角呢?”

“自然狀態下有輕微的劉海,鬢角修剪整齊。”

“還有什麼其他明顯特徵?”

“額頭正中有一顆直徑約3毫米的黑痣,右側臉頰靠近鼻翼處有一道長約2厘米的斜向疤痕,疤痕顏色較淺,與周圍面板有細微的色差。”

兩人快速的一問一答,配合的相當默契,當然其中最大的緣故還是我們李支隊的專業素養比較高。

如果是換做普通目擊證人的話,整個問答的流程估計都要在一個小時左右,因為普通人是很難用精準的詞語去形容面部特徵的,更多的是用一些模糊的詞語去表示。

這就需要作模擬畫像的人極其耐心的去溝通、提醒、引導,讓目擊者回憶起更多的細節,並且相對準確的形容出面部和五官特徵。

見到這一幕,其他原本想回去休息的刑警們都情不自禁的站在江樂後面,看著他作畫。

只見到鉛筆在江樂的手中彷彿尤為的聽話,短短几條線條勾勒後,頭部和臉部的輪廓就顯現出來,然後隨著李支隊的回答,他在面部各個部位增添億點點細節。

半個小時不到,一幅中年男子的頭像就栩栩如生出現在畫紙上。

其中一位刑警,原本聽到李俊凱的描述,心裡還有點疑惑,怎麼聽起來那麼像之前抓過的一名盜竊犯罪嫌疑人,因為他是主辦民警,所以印象比較深刻。

隨著素描紙上人像不斷的完善,他睜大雙眼,握緊想要尖叫的嘴巴,不可思議的看著那個人像,就是他!

就是之前他抓獲的盜竊犯罪嫌疑人!

情急之下,他跑到李支隊的旁邊,瞄了一眼卷宗的名字,果不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