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共同富裕(第2/4頁)
章節報錯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社會財富,為共同富裕提供堅實的物質支撐。同時,要最佳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可持續性。
? 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在初次分配中,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要更加註重公平,透過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手段,調節過高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第三次分配則是在道德、文化、習慣等影響下,社會力量自願透過民間捐贈、慈善事業、志願行動等方式濟困扶弱的行為,是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補充。
?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援力度,加強區域間的合作與交流,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透過產業轉移、對口支援、協同發展等方式,促進資源要素在區域間的合理流動和最佳化配置,縮小區域間的發展差距,實現區域間的共同富裕。例如浙江聚焦山區海島縣、農村農民,統籌做好“強城”“興村”“融合”三篇文章,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縮小城鄉差距。
,!
? 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健全覆蓋城鄉、可持續、均等化的公共服務體系,推動構建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公共服務新格局。在教育、就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文化體育等領域,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服務質量,縮小城鄉、區域之間的公共服務差距,讓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優質、公平的公共服務,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 激發全社會參與活力: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要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人們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和平臺。同時,要加強宣傳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積極參與到共同富裕的偉大實踐中來。
實現共同富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多個方面協同發力,以下是一些具體的實現策略:
經濟發展方面
? 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保持經濟持續向好發展,不斷創造和積累社會財富,為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透過產業升級、技術創新等手段,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促進就業量的擴大和質的提升,實現城鄉居民收入普遍增長。
? 最佳化資源配置:政府應增強對土地、資本、技術及人才等核心生產要素的宏觀管理,消解城鄉與區域間的資源隔閡,實現資源的高效流通與利用。例如,透過制定政策引導土地資源高效利用,實施集體土地市場化等措施提升農民收益;激勵社會資本與尖端技術流向欠發達地區,扶持當地產業升級與經濟結構調整。
? 構建協調配套的分配製度體系:完善初次分配機制,健全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著力保護勞動所得、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拓寬城鄉居民要素收入渠道。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和精準性,加快構建有利於促進共同富裕的財稅政策體系,加大公共財政支出用於民生保障力度,綜合運用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手段,加強對低收入群體的保障。發揮好第三次分配作用,鼓勵有意願有能力的企業、組織和個人積極回報社會,弘揚樂善好施、守望相助的中華傳統美德,大力發展公益慈善事業,建立健全慈善褒獎制度。
區域與城鄉協調發展方面
?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