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除夕(第1/3頁)
章節報錯
除夕:爆竹聲中一歲除
一、除夕的由來與歷史背景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是農曆年的最後一天晚上。這一節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逐除習俗。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在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二、除夕的傳統習俗
1 年夜飯
年夜飯是除夕這一天最重要的習俗之一。這一天,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圓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這是何等的幸福。年夜飯菜餚豐盛,一般少不了火鍋和魚,“魚”和“餘”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此外,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
2 貼年紅
貼年紅是除夕的傳統習俗之一,包括貼春聯、貼窗花、貼福字等。春聯,又稱門對、春貼、對聯等,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貼窗花則是以剪紙藝術裝飾窗戶,烘托節日氣氛。貼福字則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倒(到)”。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大門上的福字應該正貼,寓意迎福納福。
3 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唐代時寫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稱之為“紙炮”、“響炮”。燃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也是人們對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4 祭祖
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違禁詞已過濾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5 守歲
守歲,又稱照虛耗、守歲火、照歲等,其由來已久,是中國民間的年俗活動之一。新年前夕夜晚守歲,民俗活動主要表現為點歲火、守歲火。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全家團聚,迎接新歲到來;除夕夜遍燃燈燭通宵不滅,謂之“照虛耗”,據說如此照歲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古時南北風俗各異,有的地方守歲習俗主要為熬年夜,即通宵守夜;如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說: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三、爆竹聲中的文化內涵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這句詩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生動地描繪了除夕夜的熱鬧景象。爆竹聲不僅是辭舊迎新的標誌,也是人們表達喜慶心情的方式。在這一刻,爆竹聲響徹雲霄,象徵著對過去一年的告別和對未來一年的美好期待。在一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