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零年代,“拾”這個字很是敏感,可以說是火遍大江南北。

南方人拾水稻,北方人拾麥子,秋天拾乾草,冬天拾煤球,春天拾野草,夏天拾野果,年歲小的拾衣服,年歲大的拾傢俱,更是有那麼一句俗語,就算是地上有一根破木頭棍子,也會有人把它撿回家去。

話糙可是理卻不糙,很多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人對此保持懷疑態度,以至於對很多傳承下來的習俗也是置若罔聞。總的來說,所有人都沒有做錯,只是受到了極強的歷史侷限性的影響。

拾糞便是所有行業中最為特殊的一類。

可別小看拾糞,不同的糞便可有不同的作用,雞糞小且潮溼,再加上雞有強烈的胃消化,可以將許多草籽和野蟲進行消化,是上好的肥料,可惜的是雞糞裡面含有的大量病毒原還有鹼,對土壤有不可逆轉的傷害性,按照老一輩人的土話來說,就是容易把地面給燒壞,想要使用雞糞必須要深化處理一下,這個過程也被稱為漚肥。豬糞大厚濃稠而且稀,是上好肥料的儲備方法,只可惜的是,家豬的數量極其少,想要養一頭豬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是現在人所完完全全不能媲美的,野豬的活動範圍很大,而且攻擊性很強,冒險去拾撿它們的糞便有些不太值當。狼糞因為食肉,所以糞便很容易成型,不過肉食動物的糞便容易風化,風化了的狼糞可以當做引火的材料。

糞便種類各式各樣,而張鐵軍之所以挑選馬鹿糞便的原因也很簡單,一來就是馬鹿糞便很大,作為僅次於駝鹿的大型鹿類,馬鹿的進食量很大,每天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進食,類似於長條形狀的馬鹿糞便容易用木棍夾起。二來便是馬鹿的活動範圍雖然很大,卻很有規律,根據牛皮地圖上的指引,馬鹿的活動範圍大概就是在鹿口坡附近,而且馬鹿是群居性動物,方便觀察,三來張鐵軍的儲備糧不多了,如果能夠藉此機會打獵到一頭馬鹿,自己就可以在一定時間內足不出戶,可是在山林之中訓練弓箭,為參加圍獵大會做準備。

同一些平原地區上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雨異曲同工,關東山則是十里春雨綿綿,百里大雪磅礴。

在張鐵軍麥田周圍是春意盎然,但是在鹿口坡附近卻是寒冬凜冽。

導致這種原因的很大因素就是因地制宜的元素。

張鐵軍窩棚周圍是陽面,再加上有幾條地下暗河湧動,所以導致地表很容易溫暖下來,可鹿口坡周圍卻終年被積雪覆蓋,而且地處陰面,年年的積雪堆積在一起,久久未化。

馬鹿的生存活動很是奇怪,身材高大的它們卻主要棲息在高山森林,草原灌叢這些地方,夏季多在夜間和清晨活動,冬天則是喜歡在白天活動,這一生活規律和很多生活在高原地區動物不太一樣。

今天張鐵軍的心情不錯,剛一進入鹿口坡就發現了兩條很深很深的雪中痕跡。

按照張鐵軍的經驗來說,這是一條“巡山界”,馬鹿對於自己的生活範圍有極強的領地意識,在自己領地範圍內,它們會時不時地出來溜達一圈。

俯下身子的張鐵軍蹲在雪地之中仔細觀察。

用手比量一下,馬鹿的蹄印非常大,比梅花鹿還有狍子的蹄印大多了,大概和牛蹄腳印差不多。

雖然腳印被風吹得有些看不清,但根據巡山界來看,蹄印不僅多而且雜,別看連續兩年的自然災害,讓人一直在溫飽線上掙扎,可是生活在關東山腹地的馬鹿群卻是悠然自得,人被餓得沒法上山,少了人類的過多幹預,這些馬鹿的族群不降反升。

巡山界很是寬闊,大概有兩三米左右寬。

“看起來碰到了不少大家夥兒。”張鐵軍仔細趴在一處雪包上觀瞧。

在雪地捕捉獵物,就像是開了外掛一樣,暴風雪一停,緊接著就是豔陽高照,任何動物的行走軌跡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