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軍回到麥田的第一件事兒就是漚肥,畢竟鹿皮鹿茸鹿肉這些不趕時間,可是麥田和菜地再不抓緊一些,可就來不及了。

種地是普天之下最不容易經得住糊弄事兒的工作,有一點疏忽大意,菜地和麥田就會給你一個交代。

既然起跑線已經延後,張鐵軍自然要努力追趕上來。

鹿糞裡面含有大量的氮、鉀等元素,是極好的肥料,能夠增強肥力又可以改良土壤。

但是有一點,鹿糞不能直接用作肥料,必須要經過發酵以後,才能夠按照合理的配比,加以施用。

想要發酵鹿糞,對於張鐵軍來說,可成為了一個大難題。

發酵鹿糞的工藝說複雜很複雜,但是說簡單卻也不難,總的來說就是提高鹿糞溫度和水分。

鹿糞裡面細菌和微生物很多,直接填埋到土壤之中,容易造成土壤富養化,極容易將植物的根莖燒壞。

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

張鐵軍目前也沒有想考慮做一個面面俱到的專業農業種植物人才,所以漚肥的流程相比那些專業化肥廠也做了一些簡單處理。

好在張鐵軍漚肥的量不大,所以在成效方面,不會打特別大的折扣。

張鐵軍拿出了自己從家裡帶來的破木盆,原本還想著找一個鐵銅盆的他找了半天都沒找到。

原來公社為了響應國家號召進行大鍊鋼,將家家戶戶的銅鐵盆全部拿走融了,就剩下一個木盆,還是破爛不堪的,張鐵軍專門找了一趟木匠,一連朝裡面鑿了兩枚楔子才算是補上。

將鹿糞鋪在超大號木盆的最底下,張鐵軍又找來了不少枯枝爛葉,作為輔助工具,在平原地區,秸稈穀殼為多數,在關東山的林場中,這些枯枝爛葉便成為了主角。

想要漚肥,調節溼度和溫度是關鍵,潮溼的環境可以促進細菌的滋生,加速枯枝爛葉的腐爛,而溫度則要高一些,只有溫度高,細菌才能更加活躍,鹿糞才不會凍上。

溼度的事情倒不難,麥田旁邊本來就有一條小溪,如今回暖了不少,小溪也加速了融化,左右不過是費力一些,來回多跑兩趟。

讓張鐵軍有些為難的是溫度,要知道在這個年代可沒有塑膠大棚,更沒有恆溫計。

如果放在東北平原上的肥沃黑土之中,甚至都不需要上肥,不過此時的張鐵軍剛開墾荒地,這裡土壤稀鬆,也算是白手起家。

既然沒有行動式的辦法,張鐵軍也就只好用最老的辦法了。

人工升溫。

聽起來有些複雜,其實做起來很簡單,只需要升起火堆,保證三天不滅就行。

將水壺放到火堆上加熱,將漚肥盆放到離著火堆兩三米處的地方,大概保持溫度在六十度左右,冰水不需要變成熱水,只需要在溫水的時候澆進漚肥桶內,用力攪拌。

對於發酵時含水量保持在百分之五十的標準,只需要用手抓一把物料,保證指縫有水但不滴落的狀態就行。

水分少了的時候補水,水分多了的時候用撕碎了的枯枝爛葉來進行調節。

好在這個工程量不算大,就是耗時間,離著圍獵大會還有一個月的功夫,張鐵軍的倒不是那麼著急。

和二十一世紀快生活,高節奏的生活不同,對於一九六零年的張鐵軍來說最不缺的就是時間。

沒有物慾橫流的風氣,所有人的生活都很樸實踏實,要求也很是簡單,只需要填飽肚子就可以,不患貧而患不均,生產大隊的工作性質雖然是大夥兒都窮,但是吃喝方面大多數都是一樣的,唯一能夠攀比的就是同樣是吃大鍋飯,誰家孩子老人長得更好了。

張鐵軍先是撿過來了不少乾枯的樹葉子,然後砍了兩根圓木墩子,如果是在原來的時候,想要升起篝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