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令其混居一處,慢慢將其融合呢?”

曹朋撓撓鼻子,“那以公威之見,當如何為之?”

“今將軍設立廉堡,也需百姓入住。

而士元火燒羌胡,在西北牧原立足已穩,可以酌情考慮,將西北牧原納入掌控。建以為,可遷徙五百戶漢民至廉堡,遷徙一千五百戶漢民,往鳳鳴灘。如此一來,漢民人數增加,將進一步鞏固將軍在這兩處的掌控權,而後可向紅澤擴張。”

“諸君,以為如何?”

徐庶道:“公威所言極是。

紅澤人立足紅澤百年,可一旦發生事情,卻孤立無援。

此皆當初紅澤祖輩之過。他們佔居了紅澤,卻把自己***起來,形成了一個獨立於河西之地的群體。如此一來,在不知不覺間,便把他自己和羌胡,對立起來。今將軍鎮撫河西,紅澤祖輩之過,當為前車之鑑,不可以再重蹈覆轍……”

步騭等人,也連連點頭,表示贊成。

“說起歸化,說實話我倒是以為,孫氏父子在江東做的極好。

孫策立足江東之後,不斷對山越發動攻擊。在常人看來,孫策此舉是為了加強對江東六郡的統治。但我以為,孫策這樣做,其實是想要將山越歸化,徹底掌控江東……孫權此人,和孫策大不相同。孫策以剛,而孫權以柔。偏偏在對待山越的問題上,此兩兄弟如出一轍。而且,自江東六郡為孫氏所有之後,山越之亂雖說依舊時常發生,可是其規模,卻越來越小。這也說明,孫氏在江東的地位,越發穩固。騭以為,公子督河西,可以參詳江東孫氏兄弟的那些做法。”

掠奪,馴服,歸化……

這就是孫氏兄弟的方針策略。

歷史上,到三國末期,曾有一個人口調查。

曹魏人口58萬戶,江東人口52萬戶,而蜀漢僅止30萬……

曹魏佔居北方,人口基數龐大;蜀漢在三國初期,有四百餘萬人口,同樣令人歎為觀止。

反倒是江東,在最初時,人口並不算太多。

可是到三國結束,居然能和曹魏的人口幾乎持平。

這固然有江東地勢險要,有長江天塹的因素。可是孫氏一家在江東對山越人口的掠奪,同樣是一個巨大因素。三國初期,江東山越人數極多,整個揚州,常為山越所亂。

可是到後來,至少在揚州治下,山越之禍已越來越少。

即便是偶有發生,也被限制在極小的規模裡。大部分山越被孫氏所歸化,不願歸化的山越人,則向南遷徙,進入交州地區。到魏晉南北朝,江南的山越之禍已經非常稀少,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這其中,不可謂不是孫家一族的貢獻……

曹朋倒是記得,前世曾在某論壇上看到過一個觀點。

說諸葛亮在西川,犯下了一個巨大的錯誤,那就是他未曾歸化當時的南蠻。

諸葛亮一心想要北伐,奪取關中,恢復漢室。

但是,蜀漢人口雖然龐大,卻經不起連年征戰。南蠻當時一直是蜀漢的一大心腹之患,哪怕是後來表示臣服,卻沒有給蜀漢以太多的支援……如果諸葛亮能學習孫氏家族的做法,對南蠻擄掠人口,馴服歸化的話,也許到最後,蜀漢人口不會消耗的那麼厲害。打仗打得是什麼?在三國時代,打仗就是打得人口……

徐庶等人,對步騭這番話,深以為然。

曹朋同樣贊成!

河西地區,呼喊混雜,必須以包容之心,接納各方百姓。

如果單純的將漢人聚集起來,築城而居,和之前紅澤的情況,並沒有太大區別。

“廉堡五百戶,怕有些少了。”

曹朋想了想,大筆一揮,“遷八百戶至廉堡定居,一千五百戶至鳳鳴灘,並在鳳鳴灘,